首页>要闻 要闻
记者手记:劈波斩浪壮心不已的“海上老兵”——“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印象
新华社“实验3”号1月1日电记者手记:劈波斩浪壮心不已的“海上老兵”——“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印象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2018年元旦,浩瀚南海,波涛汹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白色的“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劈波斩浪、日夜兼程,奔赴北印度洋执行中国和巴基斯坦首次联合科学考察任务。
这是记者第一次登上“实验3”号科考船。38岁船龄的“实验3”号已进入暮年,与它同龄的一艘“姊妹船”早已退役告别大海,而它依然是国家海洋调查船队中的主力队员,活跃在中国海洋考察一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船上,昼夜听着“实验3”号机器发出有节奏的轰鸣,仿佛一颗强大的心脏有节律地跳动,不禁令人想起曹操豪迈的诗句。
1980年由上?;Χ齑Ыㄔ斓摹笆笛椋场焙?,船上生活设施的确老得跟不上时代。没有独立卫生设备的住舱、狭小机舱集控室的斑驳桌面、驾驶台上的手摇电话机、早已淘汰的喊话喇叭等,仿佛是这艘老船饱经风霜留下的一道道“皱纹”。
然而,在使用功能上,“实验3”号丝毫不比年轻的“90后”“00后”“10后”同行们差。这些年,它的设备不断与时俱进,船舶通信与导航系统更新了一代又一代,陆续增补了各类先进的海洋调查设备,还使用了最新的“E海通”技术。船上提供无线网络服务,考察队员可在海上与陆地微信联系,这让许多“小鲜肉”同行都望尘莫及。
2015年,“实验3”号还新装了艏侧推系统,更新了发电机与配电板系统,这好比给老船换上了一双强劲有力的“腿”,操纵更加灵活、稳健,跑得更快了。
38年来,“实验3”号一直没有变的是“心脏”——主机系统。两台功率均为3750千瓦的主机不断为船舶运行提供着澎湃动力。走进“实验3”号机舱,高大的主机周围,五颜六色的管路纵横交错。绿色的海水管路、灰色的淡水管路、银色的蒸汽管路、棕色的燃油管路、黄色的滑油管路、红色的消防管路、黑色的污水管路等,犹如人体内的血管一样复杂。
据轮机长郭如平介绍,在航行中,轮机部制定了详细的值班巡检路线图,对各种机器设备定时巡检看护。返航后,船舶还要进行航修、自修、年检等各类检查维修。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保养,使“实验3”号一直拥有一颗强劲有力的“心”。
38年来,“实验3”号为国家海洋科考服务之“心”也没有变。自投入使用以来,它深耕我国南海,足迹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曾进行过沉积污染、环境腐蚀、石油勘探、洋流分布、海洋水文、地质、环境、生态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
截至目前,“实验3”号共执行了141个海洋科学考察航次,安全作业3216天,安全航行逾38万海里。作为一位“海上老兵”,它还多次出色完成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专项调查中的相关任务,以及国家基金委开放航次、中科院开放航次等国家重大海洋科考任务,在中国海洋科考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38年前,“实验3”号还在上海建造的时候,曹勇就已经到船上工作。从全船最年轻的报务员,到如今全船年纪最大的政委,他在这艘船上的时间比在家里的还多。每次科考队开会,老政委总会张罗着给大家倒茶续杯,就像招待自家的客人一样,热情而自然。
“多年众志汇豪情,科学双轮竞建成。怒发心潮高百丈,海洋健儿奋远征!”这是1981年中科院南海所一位老领导为“实验2”号和“实验3”号建成志喜所题的诗。这首诗一直悬挂在“实验3”号会议室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上船的海洋人。
为做好科技为新丝路建设服务的这篇大文章,中国科学院于2016年年初启动了“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行动计划。“实验3”号此次奔赴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就是接巴基斯坦科学家上船,一起到北印度洋莫克兰海沟开展海洋综合调查。
“我们赶上了国家海洋科技大发展的好时代?!笛椋场糯渌淅?,但老当益壮、老而弥坚。服务海洋科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在海上?!薄笆笛椋场焙畔秩未ぢ氛?。
编辑:秦云
关键词:“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