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神奇”·“神器”·“神匠”――揭秘中国对大洋深处的探寻
新华社济南12月19日电题:“神奇”·“神器”·“神匠”――揭秘中国对大洋深处的探寻
新华社记者余孝忠、徐冰、邓卫华、张旭东
16世纪人类进入海洋,21世纪人类深入海洋。
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号科考船投入应用为代表,我国快速挺入“国际深海俱乐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继、齐心勠力,驾驭着各式国产“神器”,将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现在世人面前……
“神奇”:高温、高压、剧毒,竟是蟹虾“天堂”
“神奇”一:热液。
在西太平洋1700多米深的海底,“科学”号获取了这样一段视频:如“石林”般的硫化物矗立在海底,一股股“浓烟”从“石林”中喷出。
是不是像极了陆地上的大烟囱?
其实,那股“浓烟”根本不能触碰。我国科研人员测得的“大烟囱”喷口最高温度,竟然高达370多摄氏度。
虽然科研人员根据液体颜色不同,将之形象地称作“黑烟囱”“黄烟囱”“白烟囱”,但它的真实学名叫“热液”。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说,海底热液区的成因在于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周围岩层中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硫化物沉积到附近海底,就像“烟囱”的形状一样堆积起来。
“神奇”二:冷泉。
深海里的神奇,不仅有热液,同时也有冷泉。
远观深海冷泉,晶莹的气泡从海底不断冒出,像是小孩在玩吹泡泡游戏。
冷泉也是一种神奇的海底现象,是指来自海底沉积物中含有硫化氢、甲烷及其他富碳氢化合物的流体在海底表面的渗漏活动。相对于热液喷口,冷泉流体与海底温度相近,故称为“冷泉”。
热液、冷泉,名字听上去水火不相容,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沙忠利等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冲绳热液区和南海冷泉区存在多个共有优势物种,包括潜铠虾、阿尔文虾和贻贝。
对了,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也是在冷泉附近。
今年,“科学”号共在中国南海海域发现两个存在裸露天然气水合物的站点,水深约1100米:一个分布在冷泉生物群落中,另一个位于一个活动冷泉喷口的内壁。
“神奇”三:专吃剧毒物的虾兵蟹将。
迄今为止,我国海洋科考足迹已遍布五大洋。
人们没有找到传说中的海底“龙宫”,却看到一群虾兵蟹将在热液、冷泉区“胆大妄为”。
熙熙攘攘的一群毛瓷蟹,挥舞着钳子,在黑暗、高压的海底,有时围绕着“大烟囱”狂欢,有时悠然自得。
别看它们一个个身躯肥硕,但却不能放在餐盘里当美味,因为它们是以剧毒物为生。
沙忠利说:“热液喷口附近有大量细菌,它们依靠热液中的硫化氢等生存。这些细菌与贻贝、潜铠虾等形成共生关系,大型生物依靠这些共生菌提供能量或者直接吞噬它们获得能量。”
目前,科学家在全球已经发现热液口生物700多种,分布在100多个热液口。
自2013年“科学”号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在热液区发现了1个新科、2个新属和12个新种。
冷泉附近同样有大量生物,其生存之道与热液区类似。不过,它们的共生菌依靠的主要是甲烷。
“神奇”四:古老珊瑚与调皮“小飞象”。
随着我国海洋科考的足迹向深海不断延伸,一个个未曾露面的神奇海底生物展现在世人面前:
高1.6米、宽3米的一株巨大的柳珊瑚,是“科学”号派出的“发现”号??匚奕饲彼髟谖魈窖罂蘖蘸I椒⑾值?。
虽然尚未确认这株柳珊瑚的确切年龄,但据科研人员介绍,它的年龄可能已超过1万年。目前全球发现的深水珊瑚最长寿命约为4200岁。
在西太平洋的卡罗琳海山,“发现”号还抓取了一只“萌萌哒”的深?!靶》上蟆?,它的两个鳍如大象的两个耳朵,在水中摇曳。其实这只“小飞象”和预测世界杯的“保罗”是一家,都是章鱼,只不过“小飞象”是烟灰蛸属章鱼,非常罕见。
不只是古老珊瑚、调皮“小飞象”,茫茫深海中还有许多神奇生物,它们正逐渐被揭开神秘面纱。
2014年至2017年,我国科考人员在对西太平洋3座海山的探寻中,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740多个,种类达400多种。
在深邃的海底,还有更多神奇生物,等待人们去发现。
“神器”:打造中国“深海系”装备阵容
探寻海底神奇,离不开“探海神器”。
从气候适宜的陆地进入高压、黑暗的深海,每一次新发现的背后,都离不开我国自主研发的各式“探海神器”。没有船舶和装备,就无法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只能“望洋兴叹”。
“神器”一:“深海勇士”伴“蛟龙”。
2012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成功,创造了世界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膀粤焙畔群笤谀虾?、东太平洋、西南印度洋、马里亚纳海沟等七大海区开展了152次下潜,获得高质量的珍贵地质与生物样品3800多件。
今年10月,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成功,成为“蛟龙”号的“小兄弟”?!吧詈S率俊焙懦晒κ迪智彼骱诵墓丶考抗夜蛎准度I钤厝俗饕敌颓彼餮兄频於思崾祷?。
今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研制成功6000米级缆控无人深潜器(ROV)和4500米级无缆自治深潜器(AUV)“探索”号。
其中,“探索”号今年7月在南海与“发现”号ROV实现了深海交会拍摄,这也是我国首次实现这两类潜水器交会拍摄。
“神器”二:“诊脉”有“白龙”。
明年我国主要受厄尔尼诺还是拉尼娜影响?南涝北旱还是南旱北涝?……人们关心的这些问题,都与海洋密切相关。我国自主研发的“白龙”浮标就是大海的“诊脉器”,为全球天气和气候预报提供实时数据。
“白龙”浮标是我国自主研制的7000米级深海气候观测系统,目前已在印度洋成功布放了3套。
“白龙”浮标可以观测海表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相对湿度、雨量、长波和短波辐射等大气要素,还可实时采集海洋表层至深层海水温度、盐度、海流、溶解氧等重要海洋参数。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回陆地岸站,并同全球共享。
“神器”三:“无舵”科考船能像“螃蟹”横着走。
进入深海大洋的必备条件就是船。某种程度上,船坚才能“无往不利”。
不仅能适应复杂多变的远洋气候,还能精准操控,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就是这样的佼佼者。只要??鲈冢导斗纭ⅲ步诹饕韵?,“科学”号就能在一个精确坐标保持不动,误差不超过2米。
船艏和船艉还装了侧推装置,船能原地360度转圈,驶离码头时还能像“螃蟹”一样横着走。
“科学”号实现了自动化驾驶和无人值守机舱,驾驶室已经没有了舵,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电子按键。
在“科学”号之后,我国又建造了“向阳红01”和“向阳红03”船,它们在“科学”号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被称为“科学”号的“姊妹船”。明年1月,“向阳红01”将与“雪龙”号在南极开展协同科考作业。
“神匠”:“深海梦想”驱动的科技创新
探寻深?!吧衿妗?,操作下?!吧衿鳌?,离不开过硬的技艺。
一群心怀深海科研梦的人,穿梭在各个大洋之间,苦练独家“神技”。他们中,有精益求精的耄耋老人,有青春阳光、逐梦追风的“80后”“90后”。
八旬院士坚守一线掌舵:
今年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是“蛟龙”号的总设计师。退休6年后,他毅然放弃颐养天年的悠闲生活,带领团队完成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研制工作,使我国步入世界深潜先进国家行列。如今,耄耋老人徐芑南,依然活跃在世界深潜事业的前沿,向着万米深潜的新目标继续进发……
海归英才担纲装备研发:
36岁的张鑫,2009年从美国博士毕业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8年间,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发了包括拉曼光谱仪、深海着陆器、热液/冷泉流体保真取样器等十几件海洋科研装备,不少技术指标国际领先。
“85后”勇担首席科学家:
汪嘉宁是一名“85后”,但却是我国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的“现场总指挥”。由他担任首席科学家的2016年热带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解决了潜标数据实时化传输的世界难题。他还和科考队员一起,刷新了单一航次布放、回收深海潜标观测设备数量最多的世界纪录。
“载人深潜英雄”傅文韬:
3000米、5000米、7000米……驾控着“蛟龙”号,我国首批两名潜航员之一的傅文韬完成了一次次大洋深潜,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深海下潜的新纪录,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载人深潜英雄”称号。
创造纪录只是起点。在创造了一项项新纪录后,傅文韬作为主驾驶又多次与科学家们一起潜入大洋深处,精细熟稔地操作着“蛟龙”号机械手,为我国深??瓶即卣涔蟮氖悠底柿?、生物及矿石样品。(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揭秘 对大洋深处的探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