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用“创新之犁”耕耘希望田野
温室大棚引入物联网技术,自动调控温度、云端灌溉施肥成了可能;拖拉机配备北斗导航,作业精度达到每公里只有3—4厘米的偏差,播种均匀一致;生态养殖技术越来越普及,田间地头洋溢生机勃勃景象……观察如今农业的发展状况,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科技创新“上山下乡”步伐加快,让农业走上现代化的“快车道”。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强调新时代“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勉励这个作为“中国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的群众团体,“面向农业科技创新主战场,在推动我国‘三农’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具体的任务、明确的要求、殷切的期盼,既彰显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重视,更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擘画了激发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路径。
科技创新,是撬动农业发展、增强农业内生活力最重要的杠杆。想当年,有美国学者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认为中国人口越来越多,耕地却越来越少,中国人解决不了自己的粮食问题,一度在世界上引发舆论纷纷。然而,有着“东方魔稻”之称的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不仅有力回应了这一质疑,更让中国人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还被引种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一粒种子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故事,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播撒下科技创新的种子,我们才能收获农业发展的累累果实。
与过去相比,农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不是变少了而是更多了,不是变松了而是更紧迫了。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生活中,恐怕每个人都会对这一转化有着切身体验。一方面是,人人都希望吃上更好吃的水果、更有机的蔬菜、更富有营养的粮食;另一方面却是,“农药残余”“激素催长”“卫生不达标”,总成为人们的心头之痛。从这个角度看,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追求“量”转向追求“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
“每天早晨起来就是把店门打开,第二件事就是把手机上的店门打开?!比缃瘢嚼丛蕉嗯┐宓曛魅谌牖チ?,为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其实,更多的创新成果,都可以向农业领域延伸。机器人、物联网、无人机、大数据、生物技术等与农业的结合,都还需要进一步破题。有人认为,一场新的农业革命或许即将到来,源于基因信息、气候信息、农田精准管理信息等方面的革新,将推动“从自然周期驱动的农业转向数据驱动的超级农业”。这还只是预测,但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的继承,却一定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农业创新也需要更多资金倾斜、人才支撑、政策支持。有农业工作者坦言,育种等农业科技关键性的创新周期非常长,需要大量投入。比如选育一个小麦品种一般需要10—12年。而现实中,我们在农业科技的创新上,也还有一定差距。科技部的一个咨询报告显示,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只占到19%,64%还处在跟跑或者跟踪的阶段,如大动物育种、大型农机具装备创新等方面,需要全力补齐短板。
“食为人天,农为正本?!庇醒д呷衔?,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信心解决这一问题。把创新贯穿在农村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希望的田野将会不断生长梦想、收获幸福。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农业 创新 希望 科技 田野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