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不要让家长和幼儿园在互不信任中一路狂奔
幼儿园虐童的新闻时有发生,父母们不得不绷着根弦。情理之外又不出意料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河南新乡,幼儿园老师被家长打了。
起因是家长怀疑孩子被老师殴打,看了监控没发现问题,家长仍旧不放心,退了园。过了两天,家长仍旧耿耿于怀,跑回幼儿园翻教室里的东西,被老师阻止,于是,就有了上面那一幕。
老师究竟有没有殴打孩子?孩子到底有没有受到伤害?不知道。而家长揪着幼儿园不放,甚至打老师,未必真能?;さ昧撕⒆印2慌懦硪恢挚赡?,孩子在其他地方、被其他人打了,老师背了锅,“真凶”却没有受到惩罚。
可在各地的虐童新闻中,“扎针喂药”听起来仿佛成为幼儿园的“标配”了,家长能不人心惶惶么?如果“幼儿园里有坏人”已经先入为主地占领了家长的意识,谁冷静得下来呢?于是一点风吹草动就受不了,一点就着,愤怒一旦被激起,久久不能平息。
很不幸,“家长-幼儿园”这对关系,已陷入相互不信任的泥淖?;毓苏饬侥攴⑸挠锥俺笪?,除了一次次心疼受伤害的小朋友之外,最强烈的感受是,家长以及舆论都很困惑:究竟如何才能确保把小宝贝送到一个有爱又安全的地方?能相信谁呢?
幼儿园老师都是天使么?未必。前些日子河南商丘曝出幼儿园虐童,监控视频显示,有个老师几乎天天都打孩子。把孩子送进公立园就放心了?镇江有个幼儿园也陷入虐童风波,就是个公立园。那相信监控?不是老有人提建议给幼儿园装实时监控么?家长通过手机就能第一时间掌握孩子的动向。监控不出故障的时候,也许它是最可信的东西吧,可是看看开头发生在新乡的事儿,似乎监控的“公信力”也打了折扣。
这样一步步让人变得头大的路径,也同样体现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拿回扣收红包、怠慢病人、先交钱后抢救的新闻不时发酵,人们感觉所有医生都利欲熏心,进而出了事都怀疑是医生包藏祸心,伤医事件的频发顺着这个逻辑,近乎理所当然。于是,医生群体反弹,部分医生对病人也充满了情绪、戒备甚至敌意。他们也委屈,也在受伤害。
舆论场上,医生在表达,患者也在表达,大家表达得都很充分,却很难换来相互理解。而眼下,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关系,也有互不理解、互不信任之虞。
裂痕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弥合裂痕自然也不那么容易。
人们经常观察他山之石,想获得借鉴。比如“美国为什么没有医闹?”之类的话题就很热闹。看来看去,保驾护航的无非三样东西:健全的法律,独立的、可靠的第三方监督,以及职业道德。
反观我们这里,这三样似乎都有,似乎也都差那么点意思。就拿第三方监督来说,比方讲医疗事故鉴定,也是有专业部门做的,可是,患者却不一定买账。即便调查方是政府、公共机构,也未必就能服众。弥合医患、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裂痕,实质上却是个系统的工程,其背后,有着社会信任感缺乏的阴影。
其实,所有的制度设计,可能都比不上充分的信息来得有效,有争端的时候更是如此。绥德产妇事件里,医院就作了一个不好的示例,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渲染产妇的丈夫是“渣男”、家属不肯剖腹产。这种急于撇清责任的做法,会让医患关系雪上加霜。一些幼儿园的纷争也是如此,如果不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公开真实信息,想服众确实有难度。
说起来可能有点虚,职业道德其实最为关键,似乎也最难把握。当个例的社会新闻上升为某个职业群体的社会现象,这个行业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准就值得反思。幼儿园虐童不停被曝出后,幼教行业的困境也逐步被揭示在人们面前。幼儿教师的门槛低、收入低,大概可以算作问题迭出的客观原因,可这不是虐童的理由。每每听到“孩子那么吵,换你你也会忍不住”这样的辩解时,我就纳闷得不行。每一行都有自己的难处,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后者不仅是维系各个行业发展的准则,也是社会良好运行的基础。行业出问题的时候,先推给客观局限性,仿佛局限性突破了,所有的事儿就迎刃而解了。职业道德训练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重要了?
弥合裂痕这样的难题,说到底,可能也就是四个字:各守本分。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幼儿园 家长 老师 孩子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