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茅盾的一份文学评论手稿
当下近现代名人手稿“炙手可热”,尤其是那些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手稿,因其稀缺而显得珍贵而受到青睐,茅盾的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以下简称手稿)就曾备受追捧。
茅盾的这份手稿作为文学史料的研究价值究竟有多大?手稿的内容是什么?手稿有怎样的产生背景?它为何而写,又为何流落民间?本文将一一梳理,以观其详。

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
“瘦金体”的手稿
这份手稿的文章内容曾发表在1958年第6期《人民文学》上,标题通栏横排,正文为小5号字体横排。手稿全部用毛笔写成,附有当时的《人民文学》发稿签,说明文章是以此稿为样本发排的。
手稿中,茅盾的字迹纤细舒展柔美,清新淳雅婉丽,一看便觉得有“瘦金体”的味道。“瘦金体”,乃宋徽宗赵佶所创,其特点是“瘦劲流动,瘦而不枯”。不过茅盾并不同意“瘦金体”笔意,他曾经致函施蛰存说:“我的字不成什么体,瘦金看过,未学,少年时,曾临董美人碑,后来乱写?!?/p>
手稿的写作背景
《人民文学》是文艺界的一份权威刊物,登载茅盾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的评论文章,其内容分量是可想而知的。也许当时茅盾自己未必能够意识到,手稿发表后,很快就在文艺界产生了热烈反响。
茅盾为什么要写这篇评论呢?
1958年前后的中国文坛有着写短篇的良好风气,提倡写短篇似乎成了那个时候的一种趋势,连巴金也在《人民文学》著文谈自己写短篇的感想。良好风气的营造,结出了累累硕果,涌现出许多风格各异的短篇佳作,茅盾甚至把1958年称之为短篇小说创作的“丰收年”。
茅盾本来就是一位作家、评论家,他写小说,也写评论。对于怎样写小说,茅盾是内行;评论方面,茅盾早年入行,从事的就是文学批评,早期所作的古典文字校释(如《庄子》《淮南子》等)、“神话研究”、系列“作家论”,以及后来的“世界文学名著讲话”等,都充分表明茅盾作为批评家的深厚素养。
当时的茅盾身兼数职:文化部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本来负责的就是文化方面的工作,提携发现文学新人,也是其职责之一。上世纪50年代,茅盾就经常利用工作之余阅读来自全国各地文学青年寄给他的信函、稿件,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类文学问题。
1958年,《人民文学》杂志有一个倡议,就是请茅盾每年为杂志写一篇分析、评论全国短篇小说的文章,目的是提高小说创作水平,推出、奖掖文学新人。时任副主编的陈白尘将这个倡议告诉茅盾,茅盾欣然答应。茅盾对于全国文艺界的形势比较清楚,尤其是创作方面的情况,他了如指掌,全国各地的文艺刊物他几乎都有、都要浏览,因此,要让他写评论,定是有备而来、成竹在胸的。这篇评论手稿发表之后,紧接着茅盾又写了《试谈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丰收和创作上的几个问题》等系列文章。
近万字手稿影响了青年作者
这份手稿共30页纸,约9000字,选出《进山》《百合花》《七根火柴》《洼地青春》《暴风雨之夜》《一个平常的女人》等9篇作品进行评论,每一篇评论都用作品事实说话,详略得当、切中要端,既有肯定,也指出不足。其中,他更赞赏《七根火柴》和《百合花》。
对于《七根火柴》,茅盾是这样写的:“全文共计不过二千字,似乎不可能有多余的字句来浪费篇幅,可是作者还能腾出一手来写环境,烘托出那七根火柴是怎样地关系着千百人的安全;作者用总篇幅的三分之二描写主人公的形象,可是我们并不觉得它和整体的比例不适当,因为作者在描写主人公的形象的时候也即是故事在发展的时候,一切都是在动而不是静止的。”他肯定“全篇人物形象是鲜明的,故事的发展也很紧凑”。
对于《百合花》,他认为,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的是“我军前沿包扎所里的小插曲”,人物只有两个,19岁的团部通讯员和农村少妇。但简单的故事不简单,它的核心内容反映的是“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这一重大主题。应该说这样的题材,在当时的许多作家那里都曾尝试过,但多表现得“庄严”与“慷慨激昂”,有模式化的倾向,但这篇小说则不同,委婉低吟、朴素自然,让人耳目一新,显出不同的风格,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
茅盾予《百合花》以“风格”加持,是很难得的,但也不无道理。他用了2000余字从布局安排、故事发展和人物表现等进行详细分析给出理由。他认为这篇小说在“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上“结合得很好”,读者是“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的,为此他以作品例子逐一说明,逐一印证,足见其对作品的欣赏与偏好。
茅盾总结说:“对于《百合花》,……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对于茅盾的评论,作者茹志鹃后来说,这是一股力量在鼓舞着她,这篇“丑小鸭”居然也有那么“可爱的地方,甚至还有它的风格”……“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风格’这个词与我的作品连在一起”。
同茹志鹃一样,《七根火柴》的作者王愿坚也说:“他(指茅盾)对那样一篇不满二千字的小说,竟用了四五百字去谈论它,而且给了那么热情的称道和鼓励,我被深深地激动了?!?/p>
当然,茅盾的评论更多的还是指出问题,除《百合花》《七根火柴》属于特例外,几乎所有篇什都点到了。对于杜鹏程的《一个平常的女人》,茅盾认为,“和作者其他的作品比较起来,这个短篇不算是好的”。为什么?一是表现人物的细节做得不够;二是流水账似的叙述方式削弱了表现效果。杜鹏程也是一位老作家,之前曾写过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获得了好评,但这篇短篇被点到了要害。杜鹏程后来说:“茅盾多次指出过我的作品的不足和失败之处,从而使我得到终生难忘的教益?!?/p>
可以说,茅盾的评论文章,一定程度影响了文坛创作,对指导青年文学创作、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茅盾最后把阅读后的感想作了三点归结:一,短篇小说大都不短,不少是超长短篇,凝练剪裁不够;二,使用第一人称过多过滥,艺术概括能力有限;三,环境描写不能与人物行为有机搭配。
手稿缘何“流落民间”
茅盾生前对自己的作品手稿要求很严,除必须应酬的一些亲朋好友的题字题词(包括书信)外,从不轻易出手或示人。茅盾逝世后,其亲属在茅盾手稿管理上也相当谨慎,所捐出去的手稿一般都很有讲究。因此,茅盾的手稿一般都收藏于文学馆、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北京、浙江两处茅盾故居。那么这份手稿怎么会流入民间呢?
可以肯定的是,刊载该文的《人民文学》并没有将手稿交还茅盾。茅盾曾是《人民文学》创刊时的第一任主编,尽管时任主编为张天翼,但作为老主编,其手稿很可能作为特殊稿件,即作为内部文件归档处理。
当时茅盾身兼多个职务,指导文化工作、提携发现文艺新人,当是其职责之一,而评论,是茅盾的“拿手活”,这份手稿也可能作为普通公文处理了(即“普发性文件”),也就是说作为“不归档”处理。按通常的文件处理办法,“不归档”一般就是“待销毁”处理,但并不意味马上销毁,也有暂缓执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部门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人民文学》停刊检查,茅盾的这份“待销毁”手稿很可能就因此流落他处。
(作者单位为福建省邵武市档案局)
编辑:杨岚
关键词:茅盾 茅盾的一份文学评论手稿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