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卫国战争:俄罗斯艺术中永恒的题材
苏联艺术家即使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作品,也很注意多侧面地反映当时的战斗生活,塑造各方面的人物形象。大家都熟悉的名画《游击队员的母亲》(1943)是著名画家格拉西莫夫创作的。在硝烟迷漫中,英勇的母亲面对残暴的搜捕游击队的敌人,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大无畏气概,形象厚实、凝重,犹如一座纪念碑。舍加尔的《护士·休息》描绘的是在战争年代做出巨大贡献的白衣战士的形象,用年轻女护土在疲劳状态下稍事休息的情景来反衬战时工作的繁重。另一位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形象十分熟悉的著名艺术家普拉斯托夫,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来揭露法西斯的野蛮暴行:在宁静的、美丽的农村田野,静静地躺着一个正在流血的少年。富有抒情意味的自然风景和血腥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幅画的题目是《法西斯飞机飞过之后》(1942)。年事已高的著名老画家尤恩别具匠心的一幅油画《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上的检阅》(1942),描写莫斯科受到围攻,法西斯兵临城下时,红场上照常隆重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典礼,表示出苏联人民同仇敌忾保卫莫斯科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另一位在画坛颇负盛名的老画家科林用人们熟知的民族英雄形象来寓意卫国战争的正义性。他的三联画《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41-1943)刻画了俄国历史上威武雄壮、击败异族入侵的一位大公的形象,借以表达人们对当代英雄人物的敬意和必胜的信念。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 1917年11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讲话 1955年
苏联雕塑家们对战争也同样迅速地做出了反应。他们积极投入创作反战题材的作品。保存到今天并被载入苏联—俄罗斯美术史的雕塑作品也为数不少。其中如我们熟悉的穆希娜创作的《女游击队员》(1942)、马尼泽尔创作的《卓娅》(1942),还有利舍夫创作的《搬运受伤的战士》(1942)和施瓦尔茨创作的《士兵》(1942)等。
反法西斯战争教育和锻炼了苏联人民的忘我牺牲精神,战争的胜利也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人们在这场战争中艰苦卓绝的表现,成了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卫国战争成为苏联—俄罗斯艺术中永恒的题材。尤其在战后20世纪50至60年代,苏联美术中涌现出大量表现卫国战争的作品。而创作这些作品的美术家绝大多数人是经历过这场战争的。有的亲身在前线参加过战斗,有的甚至受过重伤。苏联政府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鼓励他们的创作。苏联文化部、全苏美术家协会和各地方政府均有计划地组织卫国战争题材的美术创作,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把这些美术品的收藏列为重要的任务。因此,卫国战争的题材在苏联美术创作中占有主要位置。
这些美术作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以描绘和刻画英雄人物为主,描写普通人民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但同时不回避人民遭受的灾难与痛苦,并从人性的角度加以描写。大家都熟悉苏联电影《雁南飞》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这些电影中苏联普通战士和人民身上表现出来的丰富感情,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复杂性,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类似的描绘同样在美术作品中也有所表现。二、缜密构思,精心创作。艺术家们从选材、创作草图到定稿,都经过反复酝酿。不少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苏联美术史上的精品。
列宾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涅普林采夫在1955年创作了一幅有众多人物场面的油画《战斗后的休息》,作品构思受苏联作家特瓦尔多夫斯基的战地长诗《瓦西里·焦尔金》的启发,描写苏军战士们在战斗空隙听一位战友(以瓦西里·焦尔金为模特儿)讲故事时一片欢笑的情景。长诗中的战士瓦西里·焦尔金以自己的多才多艺和乐观主义受到战友们的热烈欢迎。长诗在苏联人民大众中广为传播,瓦西里·焦尔金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而涅普林采夫的这幅画用视觉形象再现了这个神奇般的英雄人物,再现了他活跃在战友们中的场面,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气氛烘托上都有突出成就。这幅油画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它的印刷品发行数量很大,原件被特列恰科夫画廊收藏。后来,苏联政府还委托作者复制一幅《战斗后的休息》变体画,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我国政府。
我国年岁较大的美术家和观众都记得油画家拉克季昂诺夫的《前线的来信》(1947),这件作品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因为这一题材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战争期间后方的人们每天都急切地期盼着前方亲人们的来信,而每一封信也都为周围的邻里们所关切。人们聚在一起阅读前方的来信,为前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和战士们的平安与健康默默地祝福,这是战时后方常见的情景。普通的村落、平凡的人家、真切的场景、朴实的形象使今天我们重读这幅作品时还为之动情。
卡斯杰茨基的油画《归来》,通过感人的细节以小见大地描写卫国战争的胜利。刚从前线归来的士兵,与阔别已久的妻子热烈拥抱,激动的儿子用双手搂住父亲,战士的老母亲偎依在门后,抑制着悲喜交集的感情。
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苏联美术中的骨干和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们以新的角度反映卫国战争,探索和发掘这个题材中更深刻的意义,寻求艺术语言的寓意性和象征性。这里特别要提起梅尔尼科夫、莫伊谢延科、雅勃隆斯卡娅和比他们更年轻的乌加洛夫、格罗米柯、波普科夫等人的创作。梅尔尼科夫的《告别》、莫伊谢延科的《胜利》以及雅勃隆斯卡娅的《无名高地》,都是苏联美术史上开创新风的作品。这些艺术家不满足于画面人物、情节的直白描写,而是更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更关注艺术语言的象征意义。与此同时,他们也都更重视绘画的形式美感。
20世纪60年代末期,苏联绘画中兴起“严峻风格”的思潮。文艺家们对历史、对现实开始严肃思考,在艺术风格上强调运用严峻的造型:偏爱直线、注重色彩对比、强调气氛的营造。不少描绘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也采用这种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波普科夫的《父亲的军大衣》和葛罗米柯的《普里彼亚特河畔》。前者通过年轻人对父亲遗留的军大衣,引发对战争创伤的哲理思考,同时也对英雄长辈们寄予深切的怀念。后者描绘的是人们熟知的昔日红军与法西斯军队激战的战场,在幽静的河畔,母亲在为牺牲的儿子祈祷,少女在向远方呼唤逝去的亲人,这是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
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建造雕塑纪念碑,永载苏联—俄罗斯军队和人民的丰功伟绩,是战后至今苏联—俄罗斯各级政府一直关注的事情,几十年来已先后在各地建造了数十座大小雕塑纪念碑。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1967)和《列宁格勒保卫者纪念碑》(1975)。它们都是以雕塑为主体的综合艺术群,《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碑》从提出设想到施工完成,用了将近20年时间,由著名雕塑家武切季奇领导的创作小组集体完成,建在伏尔加河畔,在玛耶夫高地的《祖国·母亲》主雕高达104米。高地下有3个相互联系的广场和“废墟墙”,规模巨大。《列宁格勒保卫者纪念碑》是在颇负盛名的雕塑家阿尼库申领导下的集体创作,建在列宁格勒近郊的胜利广场,广场中央是一个用花岗岩构建、直径为40米的环形建筑,入口的左右两侧用大号阿拉伯字刻着“900个白昼”和“900个黑夜”的字样,象征着英勇的列宁格勒人民在敌军围困中气壮山河的日日夜夜。
卫国战争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苏联——俄罗斯艺术家们从中汲取勇气、精神和灵感,用自己的创作纪念它、歌颂它,为的是唤起人们不忘历史、反对侵略、保卫和平。这些作品中充满着对祖国、人民的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是包含人文精神的。在今天我们讨论“艺术中的人文关怀”这一主题时,重温反映伟大卫国战争历史事件的艺术作品,会从中得到许多启发与教益。
(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编辑:杨岚
关键词:苏联 创作 卫国战争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