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共筑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
不久前,国家博物馆的一个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展,吸引了数十万观众热情参与。这个名为“民族遗珍 书香中国”的展览此前已在全国各地巡展,加深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识,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中华各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让国人倍感自豪。
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各少数民族历史上创造的30多种传统文字及其丰富文献,与汉字、汉文文献相映生辉,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民族文字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和文化创造的直接记录和见证。如春秋时期壮傣民族《越人歌》、汉代藏缅民族《白狼王歌》、北朝时期鲜卑人《敕勒歌》,都是关于各民族先民繁衍生息的历史档案。边疆民族地区的史地人文缺乏汉文记载,民族文字文献的价值就更加凸显。如成书于14世纪的藏文《红史》,可与汉文史料相互印证,充分证明了西藏是我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丰富的各民族历史文献,雄辩地说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共同历史记忆。
需要看到,当前在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阐释和宣传教育工作中,还很少看到各民族文献的影子。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包括已故的季羡林先生等,都积极倡导构建中华民族“大国学”。中华民族大国学不仅要有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也应有维吾尔族古典长诗《福乐智慧》、藏族史诗《格萨尔王》、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傣族长篇叙事诗《召树屯》等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民族文字文献的传承和利用,需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活起来”。要大力开展民族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以藏文文献为例,全国藏文古籍文献藏量为200余万函(部),长期以来以传统方式保存利用。经中央统战部批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于不久前成立,为民族文字文献的信息化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实践范例。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于语言相通、文化相通的民心相通更加凸显其重要性。在“一带一路”沿线,很多民族跨境分布,民族语言文字大体相通,民族文字的经典文献,在跨境分布民族中有很大的影响,有必要加强民族文字文献的对外出版和宣传;同时,也有必要加强经典民族文字文献的外译工作,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和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创造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各民族文化的密切交流和互动,构成了中华文化蓬勃发展、推陈出新、绵延不绝的内在脉络,至今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在力量。浩如烟海的各民族古籍,使中华文化以特有的多样性与和谐性,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深入挖掘各民族古籍文献资源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优秀成果,并进行科学有效的弘扬和利用,使传统文献在信息化条件下鲜活起来,无疑将进一步繁荣中华民族的文化百花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力发掘和激活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将更好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作者王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秘书长)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中华民族 文献 各民族 文化 民族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