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唐代寿州窑黄釉刻三鱼纹碗
寿州窑是隋唐时期的著名窑场,窑址在今安徽省淮南市上窑镇。唐代人陆羽在《茶经》中提及“寿州瓷黄”,可见寿州窑的黄釉瓷在当时就已很有名气。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晚期,隋代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大件的盘口壶、四系罐常见刻划或模印的莲瓣纹,可能与佛教或祭祀活动有关。而唐代寿州窑风格有所转变,除了烧造少量的贴花枕、执壶等高档品外,多以日用瓷为主,包括碗、盘、壶、罐等。因为是日用瓷,所以胎体较粗糙,在装饰方面也比较简单,刻划纹饰极为罕见。正因如此,本文要介绍的寿州窑黄釉刻三鱼纹碗就显得比较特别。

图1:寿州窑黄釉刻三鱼纹碗

图2 唐乾符三年卢公夫人墓出土 邢窑白瓷三鱼纹擂钵
这件黄釉刻三鱼纹碗(图1),高5.3、口径14.4、底径6.2厘米。1956年巢县柘皋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碗为残件,口沿残缺三分之一,敞口,浅弧腹,圆饼形足。釉色深黄,有开片。碗内巧妙地运用三条弧线刻划出共用一个鱼头的三条鱼纹,中心共一个鱼眼,又以细密的线条刻划出鱼鳞和鱼尾,刀法较为随意,显露出朴拙的美感。
笔者曾多次到寿州窑窑址考察,印象最深的是黄釉瓷片俯拾皆是,但所采集到的标本全是素面无纹饰的,这大概是唐代寿州窑的基本面貌。而从器型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黄釉碗的残片,这应该也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在任何时代,碗都是日常生活用瓷的大宗。而这件黄釉刻三鱼纹碗从胎、釉等情况看,是唐代寿州窑产品无疑,同时一起出土的6件黄釉碗中,仅此件碗有刻划纹饰,其他5件均为普通的寿州窑黄釉碗。
有学者将这种纹饰称为“三鱼共首”或“三鱼争头”纹,其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上,可能蕴涵着一定的寓意。唐代以后的瓷器上,三鱼共首纹屡有出现,如1984年安徽省六安市椿树镇唐乾符三年(876)卢公夫人墓中出土的一件邢窑白瓷三鱼纹擂钵(图2),圆唇内敛,唇边有一流口,斜腹内收,矮饼形足,内壁划刻网纹,网纹中间刻共首的三鱼纹。有研究者认为:此器刻纹较深,齿如锉刀,应为“擂钵”。唐代中后期,饮茶之风盛行,此钵精细,可能为研茶之用。到元代,有一类扁壶也常以三鱼共首纹为装饰,如1987年安徽省宣城市养贤乡出土的一件元代黄釉三鱼纹扁壶,又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陕西韩城出土的元代黄釉三鱼纹扁壶,有专家认为可能是道教的一种符号。
综上所述,这件唐代寿州窑黄釉刻三鱼纹碗风格独特,从见于报道的材料看,2012年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征集过一件黄釉贴花葵口碗,而寿州窑碗中有刻划纹饰的仅此三鱼纹碗一例,虽然是残件,仍有其特殊的价值。关于其用途,只是普通盛饭用的碗,还是当作研茶的擂钵使用,有待更多新材料的发现和进一步的研究。
编辑:杨岚
关键词:唐代寿州窑黄釉刻三鱼纹碗 寿州窑黄釉刻三鱼纹碗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