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曹洪欣委员:传承弘扬中医是我的使命
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在防病治病中各有优势,应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历史使命。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中医药服务民众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用新思想指导工作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对中医药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中医药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
中医之学—认知中医
通过几十年的学习与实践,深刻认识到中医对生命、健康与疾病认知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优势。中医起源和发展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科学;中医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人文与生命科学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领域。
中医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认知理论独树一帜。首先,中医是基于人的观察、实践与研究,在人身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以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其次,中医对人的认识,从受孕而有生命,经历生、长、壮、老、已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男女老幼生理变化不同,女子以七岁、男子以八岁为一周期,认识男女不同阶段的生理病理变化。第三,认为人的生命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维护人体动态平衡状态的核心是正气强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的盛衰是致病的条件,及时调节人体动态平衡是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关键。第四,是以天人相应、形神统一、藏象、经络等理论为核心的系统整体的理论体系,形成整体调节、个体化诊疗的防病治病模式。
中医对健康的认识,如《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薄耙跗窖裘?,精神乃治?!币约啊叭收呤佟钡?,主张形体、精神意识、心理、平衡状态与道德的健康理念,较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应具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与道德等四方面早2000多年。
中医是根据人体状况和生命信息把握健康与疾病的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与时间、空间变化等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所谓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色和优势。中医认识疾病是以外邪(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疫疠等)、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变化)与饮食、劳逸失调以及外伤等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的病因病机理论,系统整体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医治疗疾病以扶正祛邪、平衡阴阳、和调脏腑、疏通经络为主要治疗原则,运用中药(中药饮片配伍的汤药、中成药等内服或外用)或非药物疗法(针灸、按摩等),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目的。
近一百多年来,用西方文化理念看待中医,诋毁中医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以西医模式框架中医,严重影响中医优势发挥和事业发展。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在防病治病中各有优势,应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发展,1954年毛泽东同志做出重要指示,1955年成立中医研究院,1956年成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嗣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中医药高等院校、医疗与科研机构。国家确立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医药发展进入良性轨道。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中医逐渐从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和中药产品等方面走向世界,成立世界针灸联合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组织,我国与80多个国家开展了中医药国际合作,18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运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痘频勰诰贰侗静莞倌俊繁涣腥胧澜缂且涔こ堂?,《中国针灸》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是诺贝尔奖设立117年来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历史突破,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疟疾病人生命,体现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
然而应该看到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是:中医药主体传承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与研究平台相对薄弱;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能力有待提高;解决重大疾病的标志性成果还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中医药知识普及亟待加强,民众了解中医药知识、运用中医药的意识有待提高。
中医之用—从养生说起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概念,由于养生的追求不同,形成中医与儒、释、道、方士等不同的养生理念与内涵。中医养生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生命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实现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一是天人相应,顺应自然。把适应自然界变化作为健康的标志和维护健康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年份,结合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节气与每日二十四小时变化,来调节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或运用各种方法调节人体适应自然的状态。二是形神统一,形神共养。注重人体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协调统一,动养形、静养神,主张形体与精神的共同调养,倡导动肢体、凝意念、调呼吸相结合的形神统一的运动模式。三是动静结合,协调平衡。遵循中医对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动态变化的认知规律,适当运动与有效静养,劳逸结合,调整人体平衡状态,维护健康不得病。四是整体调节,和调脏腑。通过饮食、情志与药物和非药物等方法,达到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经络与情志的和谐统一。五是修德养身,“仁者寿”,倡导仁义道德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根据中医养生基本原则,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养生保健模式。把中医养生理念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做到饮食有节,起居规律,劳逸适度,情志调畅,提高适应能力,并通过中医药调理,达到提高生活质量而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积累,并纳入国办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在促进民众健康事业中会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整体调节、个体化诊疗模式与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对慢性病、疑难病等疗效确切,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体会到中医药在内、外、妇、儿各科均有一定的优势领域,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与肿瘤等方面的国家科技成果展示了中医药的优势作用,如我们主持的“益气升陷法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与研究”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温阳益心法治疗胸痹(冠心?。┭芯俊被?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以及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慢性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显示中医药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各种疑难重病或需中西医结合、协同治疗,或需遵循中医诊疗规律,发挥中医优势,关键是以提高疗效与病人的生活质量为核心。
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中医养生与治未病的早期干预理念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对防病治病具有明显优势,倡导养生保健,提高健康素质,将慢性病控制在发生之前、传染病控制在感染前,实现养生保健以中医药为主导,重大疾病中西医协同、康复以中医为核心的格局,这既是中医药人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使命,也必须强化人人是维护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全面提高民众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能力,是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信、自立、自强,大医精诚,满足民众健康需要的美好向往,是我们中医人的历史使命和不懈追求。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
编辑:赵彦
关键词:政协委员 曹洪欣 传承弘扬中医 十九大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