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结构调整: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高形态
如果把世界经济比作巨轮,那么中国经济无疑就是这艘巨轮上的“压舱石”和“稳定锚”。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引擎。这背后,持之以恒的调结构、转方式功不可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不断推动中国经济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实践证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既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也是拓展未来空间、谋划更高水平发展的根本途径。只要我们坚持这条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完成中央提出的各项既定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调结构调出发展新空间
“当前,我们对经济形势总的判断,是稳中向好,结构调整深化。”在近期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用一组令人信服的数字印证了上述观点——
从经济运行质量来看,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都处于合理区间,甚至好于预期。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9%,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也是2015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高值。
从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来看,经济增速、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均体现出“稳”的态势。其中,城乡新增就业735万人,同比增长18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价格收入实际增速达7.3%,继续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从结构调整深化来看,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实现了较为均衡的增长。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贡献率达63.4%。与此同时,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日趋稳固,服务业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大幅提升了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韧性,多个国际机构也调整了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连续第三次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摩根大通等机构也将全年经济增速调整到了高位。结构调整越有成效,经济增长就越平稳。同时,抓住经济减速的窗口期,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对经济可能造成的冲击也更为平缓。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表现对此作了注脚。
“不过,中国经济仍处在结构调整的过关期,结构调整的这道关并没有过去,这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但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及未来预期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毖钗懊袂康魉?。
现代产业新体系加速形成
从共享单车、支付宝到最快高铁“复兴号”,从“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到量子卫星的成功升空……近年来,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产业快速成长,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标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p>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精细分工、从低端向高端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看,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继续利用对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的掌控,实现在全球高端价值链上的主导权。因此,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刻不容缓。
“现代产业体系是保证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基础?!惫曳⒄垢母镂敝魅文獑幢硎?近5年来在市场倒逼和政策引领的双重作用下,影响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得到了改善,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新旧动力有序转换,长期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制造业是国家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5年来,我们一手抓淘汰落后,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一手抓转型升级,改善品质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引发新业态,“四新”经济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有效提高了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以传统农业为例,我国粮食生产自2013年首次突破1.2万亿斤大关以来,已连续4年站稳这一台阶。不仅如此,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迅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已初见端倪。
自2012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二产以来,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企业越来越依靠服务维持市场地位、产业越来越趋向服务引领制造的新趋势下,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有所改善。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成为服务业中最活跃的因素,表明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改革从“攻坚”到“深化”
不久前,经合组织(OECD)一份名为《G20结构性改革进展的技术性评估报告》引发了广泛关注。报告指出,中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生产率增长、高水平就业。
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底首次提出以来,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现路径逐步清晰,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注入了持久动力。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市场预期和信心有效提振,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改革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惫裨悍⒄寡芯恐行难芯吭毙碚僭怠?/p>
2015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去产能”,并采取严禁新增产能、严格环保执法、加大政策引导、带动优势产能“走出去”等五大措施化解产能过剩。进入2016年,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相继推出多项措施推进钢铁、煤炭去产能,并通过钢煤去产能部级联席会议等方式统筹协调。在多方努力下,去产能工作进度不断加快,各地区、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了有序推进去产能工作和制度体系。
今年以来,去产能步伐进一步加快,“地条钢”依法全部取缔,上半年煤炭去产能1.11亿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4%,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工作有序推进,处置“僵尸企业”加快实施。
不仅如此,去库存、去杠杆和降成本方面效果初显。截至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减少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一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和停征,物流、用能等成本继续降低,减税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为企业减负超1万亿元的承诺已提前实现。
提高有效供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也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去产能的“减法”,为先进产能腾挪出了发展空间,倒逼低端产能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有效供给的“加法”,催生并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带来了创新的“乘法”和简政放权的“除法”?!八础薄盎チ?”等触发的创新驱动力,正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澎湃动力。同时,随着“放管服”、减税降费等改革举措落地,制度性交易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市场活力得到了更多释放。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8%左右开始进入到超过10%的关键时期。5年来,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实现了年均15%的增长,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的临界点。
今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从“攻坚”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不断走向纵深?!肮└嘟峁剐愿母镄Ч鞘凳翟谠诘?而且超出了预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经济在转型阶段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路径,必将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产生深远意义?!惫彝臣凭肿芫檬κ⒗丛怂?。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新的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益深入人心,将形成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更高形态,中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的生动实践,还将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更为务实有效的“中国方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 阳)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经济 增长 中国 发展



重庆红酒“博物馆”迎客 5000多种红酒集中展出
斯里兰卡总统宣布11月14日议会复会
2019年“科学突破奖”举行颁奖仪式
美国宣布重启对伊朗金融和能源等领域制裁
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即将举行
探访进博会主宾国展馆
中国电子鞭炮走俏印度排灯节
星云中现巨大蝙蝠影子 NASA:它比太阳系大200倍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