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不是以“婚”之名的“闹”,都算习俗
有时,不得不承认,语词是有现实魔力的。同一件事,如果换个说法,它就有粉饰遮掩、混淆视听、偷换概念、转移注意等诸般妙用。性质并未改变,感观却大有不同。这也是为何我们特别注意根据场景场合,遣词造句,拿捏分寸。
比如,今天要说的一个词“婚闹”。它可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一种所谓传统习俗、社会文化现象。但说到底,它就是一种与婚礼婚庆相伴而生的,随机而又可能伴有一定程度混乱的闹剧或者美其名曰“庆?!毙问?。在传统婚俗中,是人人耳熟能详的“闹洞房”,在近年社会新闻里,则是人人喊打的“闹伴娘”。
你作为民俗学家,当然可以从历史文化深处,从物质、经济、民族、心理等学术层面去寻根探源,证明考据闹婚行为的源远流长,历史流变。但作为一个只要不是法盲的现代人,看过近年媒体新闻或社交网络上,不时爆出的各种奇葩恶俗,挑战想象,甚至公然逾越法律底线,以闹婚为名的强制猥亵侵犯伴娘新娘等暴力犯罪,再有人不合时宜给你灌输婚闹是传统是民俗,要宽容要理解,你可能只会更加怒不可遏,硬怼回去。
这也是上述的“分场合看情况”。所谓“婚闹”,或“闹婚”,之所以被认为是习俗是文化是传统,显然是一个文字游戏,故意模糊了重点。重音在“婚”上,于是“闹”似乎就得了免死金牌,永远无伤大雅了。但是这有一个度,文化或曰习俗、传统和法律并不是水火不容,绝对对立的。合规合法,烘托喜庆,适当游戏,可以算情趣。但是,那种明显打着文化习俗名号,强行侮辱猥亵异性甚至暴力伤害的行为,不管以何种文化文明标准审视,都是不能容忍的粗鄙野蛮,就该以法律来衡量。
这也是舆情讨论中,分歧所在。理性务实一方,认为要就事论事,重点是探究这个“闹”的标准,违法与否;而热衷谈文化习俗的,则是故意“懂装不懂”,拿“婚”的旗号来跟你打马虎眼。似乎只要借着酒劲和婚庆的名头,所有以婚为名的“闹”,不管闹得多么肆无忌惮,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没有人不让闹婚,大家反对的只是那种以婚之名,胡作非为,侮辱猥亵的违法侵害行为。本来逻辑清晰,两个范畴的事儿,但是总有人会偷偷将涉嫌违法犯罪的法律命题,置换成文化差异习俗伦理问题。虽然同时我们也清楚,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事儿都是“立法”或“入刑”就能解决,但是法是兜底的。
思想廓清,社会共识的形成,有时是需要一些基本的法律裁决来明示和敦促的??纯凑飧龉?,婚闹导致的闹剧或悲剧,就又不少:“又是婚闹!新郎遭朋友绑灯柱 屁股挂鞭炮被‘炸开花’”“婚礼助兴放炮 朋友误将新郎私家车烧成铁架”(10月7日梨视频)。两起都发生在广州,可能是巧合。但也说明这种“习俗观念”影响之深。
不是闹伴娘,可能没那么扯眼,这回轮到新郎欲哭无泪,甚至在自己婚礼上被炸成重伤。喜宴变成悲剧,不能不引人反思。如果还当成玩笑,显然不合适。根据律法,前者重大人身伤害,后者也是重大财物损失,不管是伤情还是金额,这都能达到法律追究的标准的。如果还要以人情文化来绑架,就如那个举国关注的被侵害的伴娘,事后竟还“被迫”表示理解,那就是法治的悲哀。炸身烧车若都不了了之,显然不是文化的错,而是执法之失。不是哑巴亏,或新郎自愿就能脱责,否则就如说“雇凶杀己”,行凶者无罪一样荒唐。
这些都不该习俗背锅。一个大假,仅是广州,就如此频密的“闹”出大事,若还置若罔闻,视若无睹,最后就不会是出于人情的“自家玩闹”了。比如,“大爷大妈组团拦婚车讨喜钱:不给不放行!”(10月7日中国之声)。这是“闹婚”还是“劫婚”?你可能不愿再纠缠于此抠字眼了吧?内闹不止,外闹必至。且这种拦路抢劫式“闹婚”,远非一地,多年来全国各地都有结婚还得半夜三更偷偷摸摸的,比如怕被出租车队组团截停的……
这都已远超婚庆闹剧,更非所谓习俗了。不管是内闹超出法度,还是组团劫财拦道的,都属法律命题无疑。若还按某些地方的所谓习俗思维接警出警,姑息养奸,那最后会闹得超出何等限度,就不敢想象了。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习俗 法律 文化 ,都 闹婚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