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科技成就令世界惊叹
——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8岁生日
最近,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频繁造访中国。
和早些年来华的西方记者、作家不一样,他们来华是试图以中国为标杆,来定义世界新的未来。
《科技想要什么》的作者凯文·凯利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包括互联网,包括机器人,包括AI”。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感叹:“中国读者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超过我访问过的任何国家。也许是因为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领导者,中国人因此感到有责任去更好地了解世界、引领人类”。
《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表示:“中国在人类即将到来的新浪潮中取得领先地位,我毫不怀疑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心?!?/p>
尽管视角各不相同,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好,第四次浪潮也罢,大数据论,人工智能论,万物互联论,不一而足,但有一个判断却高度一致:中国将站上浪潮之巅,成为全球新浪潮的引领者。
不仅是未来学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最近一个月接连点赞中国高铁和移动支付,还谦虚地称自己的部长成了“乡巴佬”;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连续抛出“硅谷开始山寨中国”等评论……
倒是中国人自己不以为意。前段时间,20个国家的留学生票选中国新“四大发明”,还被网友吐槽老外“大惊小怪”,因为被选上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早已是中国人的生活日常。
对于东西方眼下戏剧性的认知反转,硅谷创投教父、《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感慨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现在其他国家都害怕中国将要统治整个世界,而中国是唯一一个认为自己不会统治世界的国家”。
现在的中国,就像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一直坐在车上的乘客感受不到速度的惊人。只有那些坐在普通客车上的乘客,才能体会到“复兴号”从身边呼啸而过带来的——中国浪潮。
为什么是中国?
硅谷投资人、科技畅销书作者吴军近日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去几百年,中国接连错过几次科技革命,现在终于把过去落下的课程补上。
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眼下商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场景实在是太丰富了。而场景和技术一直都是人类科技史的两个轮子,相互激发,彼此成就。
美国的路径是技术驱动新的商业场景,中国的路径则是以商业场景的发现和创新倒逼技术的进步。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美国先有了搜索技术,才诞生谷歌这样的美国传奇;而中国先出了阿里巴巴的电商和支付宝,然后短短十余年间催生引领世界的云计算、移动支付和生物识别技术,成为中国浪潮的缩影。
此前几次科技革命,最好的场景和技术都集中在一个国家。而这次,两个“轮子”分道扬镳。这也是为什么奈斯比特坚信,人类这波新浪潮,将由美国和中国并肩引领。
西方未来学家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提出全球正在或即将经历一场“中国浪潮”,是因为眼下在中国发生的变化,成就有目共睹。
首先是人才的集聚。当下,技术精英正大规模涌回中国。截至2014年,中国回国留学生总人数首次超过出国人数;2015年,回国人员达到当年出国总人数的77%,而1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23%。
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出的2017年度全球35位35岁以下青年创新者榜单,中国有6人上榜。此外,奈斯比特在一次采访中还提到,和信息革命时代的美国一样,中国开始密集出现像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世界级明星企业家,“让世界开始意识到中国品牌的存在”。
其次是技术的突破。中国高铁运行5年,客流量就超过34岁的法国高铁,而建设成本仅是德国、日本等国的1/3—1/2,领先世界;中国航天与美国并肩,中国“天宫”将成未来唯一运行的太空空间站,领先世界。
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登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及杰出研究者喷涌式集体入选全球科技权威榜单,领先世界;中国金融科技弯道超车,去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约是美国的50倍,领先世界。
第三,中国人的便利生活让世界向往。五年前的我们,根本想不到今天的生活会变成这样:
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四五个小时,是从前的1/4时间;排队成历史,很多要办的事、要买的东西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出门不用带钱包,甚至连手机都不用带了,“靠脸吃饭”时代正在招手……
第四是中国的输出能力。每一次浪潮,都是一场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生活方式的革命。眼下,中国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对象。
在印度,不少餐馆、加油站、飞饼摊、茶叶摊挂上了二维码;在印尼,人们不仅打车打摩的用手机,连点餐、预约快递、干洗衣服也用手机;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都纷纷要引进中国铁路技术,坐中国高铁周游世界不再是梦;此外还有泰国版今日头条、马来西亚版淘宝、新加坡版闲鱼……这些都让中国游客有种奇妙的宾至如归感。
再看世界,中国人的移动生活正在影响世界。法国巴黎春天、英国哈罗德百货、芬兰航空、挪威邮轮、南非观光巴士、甚至连北极圈都接入了支付宝,“你好”“谢谢”“支付宝”,成为老外必学的三句中国话;在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全球上百个城市的街头,都出现了中国共享单车的身影……
“中国浪潮”的影响力如此之大,《经济学人》杂志发出感慨,“西方用户正在经历着一个被中国成功商业模式所塑造的移动互联网世界。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对移动商务的未来有所了解,它就不能只盯着硅谷,而应该将目光放到太平洋彼岸的中国”。
“获得感”最汹涌的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这波“中国浪潮”有一个此前几次科技革命都没实现的突破。那就是,这波新浪潮从一开始,就让普通人有极其明显的获得感。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受益人只是技术拥有者及投资人,普通人很难受益,甚至会因为新技术出现而贫困,因为机器抢走了他们的生计,由此导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无论是蒸汽时代还是电力时代,英国与美国都没有摆脱这个宿命。
而眼下这波“中国浪潮”,让普通人从中受益的时间前所未有地变短——
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从上线到供全球人在线购物花了18年,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从上线到服务5亿多人花了8年;
华为等智能手机从推出到移动生活大规模普及花了4年,打车软件从上线到带动数千万人增加就业机会花了3年,共享单车从上线到每年上亿人使用花了1年……
科技的伟大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基础学科研究催生科技创新与商业落地,不断引领人类向前。另一种是把领先的科技场景化、商业化、普及化,从而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显然,中国将第二条道路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浪潮”的背后,站着强大的中国
上述对中国、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与20国青年票选出来的新“四大发明”高度重合。
新旧“四大发明”有一个共同之处是,它们都集中在同一个时代井喷式发展,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个,都是在宋代得到重大发展和广泛使用。
但为什么宋代没有掀起一次科技浪潮,成为世界中心?因为,历史上的每场科技革命和浪潮,从来不是靠某个领域技术的单点突破就能实现,它还需要社会配套设施的系统性支持,以及背后的国家实力支撑。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里夫金曾经感慨:“要想享受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政府必须把基础设施搭建好,为通信、能源和交通的升级变化提供好基础条件。”试想,没有前几年中国政府大规模投“铁公基”项目,物流业不可能以今天这样的速度发展;没有对通电、通网这些基础设施的重金投入,中国移动互联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重要性。没有政府对创新的包容与支持,金融科技也不会一路超英赶美,走在世界的前列;没有政府对量子计算、超级计算等短期看不到商业价值和盈利模式的基础科技的投入,中国互联网公司也不可能勇猛精进地开拓出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场景,反过来倒逼技术进步……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一直被称为信息革命时代的权威专家,现在,他越来越坚信,中国如果沿着现在的战略规划继续前进,并且继续获得人民的支持,他毫不怀疑2050年中国将走入世界中心地位。
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过完100周岁的生日。
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从战略全局上对中国的未来作出新的擘画。更伟大的历程刚刚开始。
尽管中国还需为这一历程继续筑牢创新之基,解答好“钱学森之问”,但时代的大势已可见端倪。
如果要给它一个更具体的描述,那就是——中国浪潮来了。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中国 科技 世界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