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人物志人物志
吴湖帆:待后人论定何需五百年
在多位艺术评论家眼中,吴湖帆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不仅回答了当时“中国画向何处去”的时代疑问,也为我们当下的文化走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吴湖帆
吴湖帆:待后人论定何需五百年
世家
吴湖帆,一个书画拍卖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名字,也是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无法绕过的一代大家。近年来,沪上多所学术收藏机构聚焦“吴湖帆现象”,但在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看来,目前对于吴湖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意义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1894年,吴湖帆出生于苏州的簪缨世家。也正是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祖父吴大澂时为湖南巡抚,主动请战,结果大败而归,不得不革职回乡。
吴大澂回到名贤聚集、人文荟萃的家乡苏州,朝夕弄翰于春草闲房,与友朋过着书画自娱的生活。他致力于金石书画鉴藏,成为江南一带金石书画界执牛耳的人物。
不仅祖父系书画家、收藏家、鉴定家,吴湖帆的外祖父沈韵初也出自川沙望族,富于收藏,父母也精通绘画。吴湖帆幼承庭训,耳濡目染。他6岁发蒙,随陆恢摹习花果,12岁时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就读。后入苏州草桥中学读书,学画于胡石予、罗树敏等人。此后专心于画业,也常与当地名流士人诗文唱和。
“书斋里的贵族,画室里的文人”,毛时安以此形容吴湖帆。因其特殊的家世,吴湖帆的笔墨中独有温文尔雅、不染世俗,但又端正堂皇的气象,这种高雅贵气与生俱来,为其他画家所不能摹似;另一方面,吴湖帆又是典型的传统文人。他情趣高雅,涵养深厚,书画之外,精于诗词,钟爱戏曲,作有《佞宋词痕》十卷传世。诗书熏陶下的笔墨,自有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气韵。
守正
显赫家世给吴湖帆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耳濡目染与得天独厚。在美术史学者、画家汤哲明看来,“自呱呱坠地之日起,吴湖帆就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文化使命,或者说,被打上了特殊的烙印”。
山水画向来是中国画的大宗。明代董其昌以禅喻画,提出“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笔法上,北宗主要用勾斫,南宗则用渲淡;设色上,北宗多青绿重色,南宗多水墨浅色;内容上,南宗多秀丽山水,北宗多奇峰大石;更重要的是,南宗重意趣、气韵,笔致秀润,多文人画面貌。北宗则重功力,用笔干硬,多院画风格。
事实上,元代赵孟頫提出“文人画”的概念后,自元至明,江南文人画已然自成风格。汤哲明形容:江南文人山水画经沈孟渊、杜东原而沈石田,如幽涧潺潺绵延至明代中叶,随着江南尤其是苏州经济的崛起,收藏风气的大兴,日渐成熟,成为正宗,并生发为以吴越地区为核心的一种富有优越感的地域人文意识。
与此同时,这也激发了另一派活跃于扬州、南京、黄山、新安等地的文人花卉、山水画风与之分流。到清中期,江南画坛清晰地勾勒出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吴历)、恽(恽寿平)为“正统”,以及以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仁)、八怪(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为代表的“野逸派”两大派。
吴湖帆的祖父吴大澂,是延续并弘扬“吾吴正统”的重要力行者。自幼被家族寄予厚望的吴湖帆,自然成为此一道的继承者。
20岁那年,吴湖帆初涉“四王”,得窥门径,遂着力于山水画。此后由“四王”上溯恽、吴、戴熙、明四家及元人,日益精进。世家子弟对传统与生俱来的归属感,令吴湖帆自觉地以正统自居。尽管他临摹过野逸派如石涛等人的多幅画作,也十分欣赏野逸派的以奇制胜,但他个人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追求,始终坚守正道,于传统之中“聚精会神”。
出新
1924年,因战乱频仍,吴湖帆举家从苏州迁居上海,与同学陈子清合办书画事务所,以画谋生。
当时的上?;?,吴昌硕如日中天。1927年,吴昌硕去世,吴湖帆继之而起,声誉渐隆,及至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众望所归,成为当时的海上画坛领袖。
显然,吴湖帆之所以能成为画界一代宗主,仅靠“守正”是无法达到的。如果说吴湖帆艺术生涯的前一阶段,由戴熙而四王、吴、恽、董其昌及至唐伯虎、文徵明一脉,基本未跳出明清正统派的范畴;那么后一阶段,以《云表奇峰》为转折,吴湖帆取法宋元,杂糅贯通南、北两宗之长,可谓是入古出新。
1936年,吴湖帆的《云表奇峰》甫一问世便引起轰动?;?,远峰一抹直入云中,成排的松杉覆盖着中景的山体,楼阁掩映在丛翠之中,近景溪流淙淙,远景水汽与云雾氤氲一片……吴湖帆在南宗基础上通融北宗,从而逸出明末“南北宗论”的桎梏,开创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这次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关键“一跃”,与吴湖帆的另一身份——鉴藏家不无关系。
在二十世纪众多画家中,吴湖帆以鉴赏之精闻名遐迩,有“一只眼”的美称。吴湖帆22岁时娶妻潘静淑。潘氏为吴门贵族,递藏潘祖年、潘祖荫家族所藏金石书画。吴湖帆集吴、沈、潘三大家族几代人的递藏于一身,眼界辽阔,亦逐渐形成精湛深厚的鉴定能力。加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廷覆灭,曾聚拢于清宫的珍贵文物大量流出,吴湖帆得以接触大量书画珍品。
1934年,当局拟择选文物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吴湖帆受故宫邀请,前往北京鉴定文物。这次北京之行,吴湖帆见到了诸多深藏故宫多年的宋元明清各大家真迹,尤其是难得一见的宋画。
眼界决定手笔。正是在此之后,吴湖帆的书风和画风以及鉴藏方向发生重大转移。他领略到北宗的独特风格,从而窥破扑朔迷离的南北宗屏障,又结合上海20世纪30年代珠光宝气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绿绘画面貌。
自信
在毛时安看来,吴湖帆的突破藩篱、融会贯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谓“不动声色的创新”。
20世纪初的中国,中西激烈碰撞,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与阵营都在发生着重大变革。同样,文化领域也在变革中寻找方向。
受新文化运动以及西洋画传入的影响,传统的以娱情自赏为目的的文人绘画备受冲击,美术界面临着新旧更迭、中外交替的局面。许多人在用行动“发声”:以康有为、陈独秀、鲁迅等人为代表的“革命派”,反对明清以来文人画的程式语言和价值观,提倡以西方科学主义为基础的写实体系,寄希望于西方艺术之力,以写实与光影改变中国画的颓势;蔡元培、林风眠、徐悲鸿等人则为“融合派”,强调中西调和、洋为中用,重新审思文人画在中国美术传统中的地位和价值,以“改良”思路开创新风。
在这样的时代风潮之下,吴湖帆依然守正持中,主张保存古代艺术与文人画的精髓,并身体力行地从传统深处发掘中国画的内在精神与价值。这显然是一条与时代逆向而行的道路,他孜孜以求的“不动声色的创新”,也无异于顽固守旧的确凿证据。
也正由于此,在经历了前期的绚丽灿烂之后,吴湖帆陷入了长时期的寂寥之中。1968年,吴湖帆不堪“文革”冲击,含冤去世,留下了“待五百年后人论定”的叹息。
事实上,待后人论定何需五百年,甚至无需五十年。近年来,吴湖帆的价值逐渐被重新发现。
以当下的眼光来看,当年幸有吴湖帆、吴子深、陈师曾、金城等人为代表的“传统派”,坚守传统本位,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益走向极端的“美术革命”思潮,方才留存住中国绘画的传统正脉,并使得后来中国画的发展走向更加理智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
“在文化迷失了赖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时,吴湖帆坚定的文化自信显得格外突出?!痹谏虾4笱朗跹г航淌谛旖ㄈ诳蠢矗夂宰约旱囊帐跏导?,不仅回答了当时“中国画向何处去”的时代疑问,也为我们当下的文化走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记者 曹静)
编辑:杨岚
关键词:吴湖帆 艺术实践 中国画向何处去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美国纽交所“换装”迎接李维斯上市
江苏盐城化工厂爆炸已救出31人
圆月
纳米比亚举行独立日庆典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山东:春雨润花
当中国京剧遇上意大利歌剧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