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4000年前辽宁走进“青铜时代”
鼎在中华历史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它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物,是用以烹煮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鼎的历史悠长,在文化、冶炼铸造技术上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鼎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代表性器物。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等。


青铜器中的佼佼者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也确凿证明了,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
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辽宁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器
早在4000年前辽宁就已走进青铜时代。辽宁各地区青铜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彼此间又存在着不同程度、非常复杂的内在联系。
1973年3月6日,在辽宁喀左境内,社员在村南一丘冈上挖石头时,在距地表30厘米深处发现六件排列整齐的青铜器,五罍(léi)一瓿(bù),其中包括著名的“父丁孤竹罍”。
同年5月28日,喀左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在当地笔架山上探掘时,又发现六件青铜器,包括一件饕餮(tāo tiè)纹方鼎和一件蟠龙纹盖罍(léi)。这批铜器相距上次发现铜器的地点才几米远。专家们把两次发现的窖藏坑分别编为北洞一号窖藏与北洞二号窖藏。
1974年12月,喀左平房子公社山湾子村村北枣树台子发现一处青铜器窖藏,共有铜器32件,其中带铭文15件。这批铜器的发现距北洞窖藏7公里,距马厂沟窖藏4公里。在这么小范围内连续出土四批大规模铜器窖藏,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尤其是在1973年,挖掘出土的一件大型方鼎,其通高86厘米,重达50多公斤。这件方鼎厚实而规整,铸造精工。饰饕餮纹,双立耳??脊抛叶隙?,此大鼎铸造的时间距今约有3200年,比殷墟的后母戊大方鼎、妇好墓的大方鼎还要早。
辽宁这件方鼎,是商代时期的器物,该鼎立耳、方唇、折沿、深腹、柱足。口沿下装饰雷纹衬地的饕餮纹带,腹部饰乳钉纹框,口略大于底,柱足粗壮,足上部浅浮雕饕餮纹,鼎四角皆饰扉棱。整体造型匀称,纹饰精美。此鼎腹内长壁及底铸有长篇铭文,记述了商朝贵族,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于是请人铸造了这件方鼎,从已知的考古发现来看,方鼎规格较高,其主人都是高级贵族。
方鼎铭文后面还饰有一亚形框,框内有一“其”字,或说是“其族族徽”。其族铜器在北京城郊出土的商周之际燕侯诸器中也曾有过。这类铜器两次在北方燕地出土,且都与燕侯有关。这件铜器在辽宁地区的发现,也证实了周初燕侯奉命追击北奔商亡后遗民的历史记载。
从喀左地区发现的这批青铜器来看,尤其是北洞窖藏坑中“父丁孤竹罍”的发现,竟与孤竹国有关。
孤竹国是商王室所封的同姓诸侯。传说孤竹国君有两位儿子伯夷与叔齐,伯夷为了让叔齐继承王位,离开国都,谁知叔齐知道后也跟随而去。当时正是商纣无道、武王伐商之际,伯夷、叔齐听到武王伐商的消息,一起赶去劝谏武王,认为周伐商是以下犯上的逆行。周武王没有听从,一举攻入朝歌,结束了殷商的暴虐统治。伯夷和叔齐以商遗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下采苹(一种野菜)而食。有一天,伯夷与叔齐碰到一个老丈,老丈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二位以不食周粟标榜自己对前朝的忠心,但是你们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道理吗?你们虽说不食周粟,但是你们吃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吗?”二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决意不吃,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孤竹国到春秋时代还存在,与山戎等一起时常骚扰燕、齐、卫等国。传统看法,孤竹国在河北一带,现在看已经推进到辽西地区。
价值连城的青铜鼎竟被砸碎卖到收购站
说到鼎的历史,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青铜人面方鼎,方鼎的四面各浮雕了一个大而醒目的人面做主题纹饰。人脸宽而方,双耳肥大,颧骨凸起,双唇紧闭突出,表情严肃。鼎腹的内壁有铭文“禾大”二字,“禾”字象形,是谷子成熟时,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故此鼎可能是为庆祝丰年或者祈求丰年而铸造的礼器。
它是当今唯一的一件人面纹方鼎,是我国青铜器中独一无二的器物,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如此贵重的国宝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出土后却经历了一次大劫难。
1959年,湖南一个农民上山开荒种地,一锄就挖到了在这里沉睡多年的青铜人面鼎。把人面鼎挖出来以后,他不知道这东西是什么,更没意识到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为了携带方便,他挥起锄头就砸,把人面方鼎砸成了十几块碎片。他把青铜碎片装在箩筐里带回了家,然后把它当作废铜卖给了当地的废铜收购店。
湖南省博物馆得知此鼎的碎片已经随同其他废铜一起打包运到了长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紧追不舍,查得此鼎碎片很可能在湖南省长沙市物资局毛家桥废铜收购中心的仓库里。经过交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入了毛家桥仓库,里面是堆积如山的废铜,有的还是刚从各地运来的未打开的包裹。他们不辞劳苦,终于在如山的废铜堆中,找到了10块人面鼎碎片。经过拼合,人们发现方鼎尚缺底部和一足,他们只好回过头去再找废铜,顺着废铜的收购转运路线,终于在离长沙不远的株洲废铜仓库中寻找到了。
经过专家的精心修复后,人面鼎碎片变成了珍贵的国宝,再现了昔日的辉煌!人们今天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当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如果去迟了一步,它就被当作废铜投入了熔炉化作了铜液,一件三千多年前的世界级重宝,就将因此而与世永诀。
秦武王举鼎累吐血
霸王项羽举鼎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当时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24岁的项羽和他的叔父在江南起兵反对秦朝统治,项梁派项羽去联络当地的一个大官,大官让项羽举鼎,项羽大喝一声之后大鼎就被高高举起,而且还三起三落,从此之后项羽就天下闻名。但是历史上记载的唯一一个举鼎而死的君王却是真实存在的,他就是秦武王。
秦武王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
秦武王三年,秦武王突发奇想地对丞相甘茂说,自己想要乘坐着挂着帷幔的车子,经过三川郡,好一睹周天子的风采。甘茂心领神会,就把处在必经之路上的韩国给打下来了,秦武王终于能够实现他的愿望进了洛阳,周天子派人来接见他,他却不觐见。他看到周天子的鼎,一心想要带回去,又听身边的人说这个鼎相当重,于是萌发了要将这个鼎举起的想法,他问问身边的任鄙、乌获能否将这个鼎举起来,任鄙坦白承认自己不能举起来,而孟贲则把鼎举离了地面,但因为鼎太重了,孟贲不能将它举得太高。
秦武王见状便想试试,借此来挑战下孟贲,秦武王用尽全力举起了半尺,还想多走几步胜过孟贲,但是不料因为用力过猛,鼎掉下来,把他的胫骨砸断,晕了过去,当晚因为失血过多去世。
编辑:杨岚
关键词:青铜时代 立国重器 中华历史传统文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