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故宫跑”,井喷的文化激情如何从容安放
“起大早,排长队,大门一开冲前位?!闭庋木跋?,最近发生在故宫。9月15日,故宫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拉开帷幕,诸多传世名作亮相,而堪比《清明上河图》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更是备受关注。几天来,“冲刺”看名画的“故宫跑”,再次成为热词。
上一次的“故宫跑”,是两年前的“石渠宝笈特展”,彼时的《清明上河图》,同样观者如云。从?;韬钅刮奈镎沟酱笥⒉┪锕?00件文物展,近年来火爆的展览不断出现,都是游人摩肩接踵、展区日日爆满的场景。这样的情况或能说明,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从这个角度看,“故宫跑”可谓当前国人文化诉求的自然流露。
数据显示,我国博物馆总数超过4000家,仅2016年一年接待观众数量就达8.5亿人次,增长8.9%。与此同时,公众的欣赏水平、文化需求都在水涨船高,“供给侧”的发力同样需要跟上。以故宫为例,这些年为应对群众的传统文化激情想了很多招,“萌萌哒”的文化创意产品,火爆一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与时俱进的《韩熙载夜宴图》APP,直至定格成“故宫跑”的大型专题展览……相比于那些门可罗雀的博物馆,故宫的人潮汹涌,确乎是一幅更让人欣喜的文化图景。
不过,空前的观展热情,伴随的是前所未有的接待压力?!笆盘卣埂笔?,已有不少人吐槽;再次如此,难免让人嘀咕:公众都在跑了,管理和服务还停在原处吗?人们固然知道,那些有着“超级价值”的展览和演出,永远是稀缺资源,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前面也总是人潮涌动,这种供需不平衡是长期的。诚然,故宫这样的古建作为展览场馆有着先天不足,但还是可以把预案准备得更充分细致些,应对措施更人性化些。面对“故宫跑”,一位老故宫人慨叹,“人民群众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冲破我们的预期”。这种“不断冲破”,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总结经验、创新方法,让游客与文化的亲密接触,一如故宫掌门人所言,“有尊严地享受游览的过程”?
有人分析,“石渠宝笈特展”时,《清明上河图》“神作”的光芒,让很多同样有价值的作品,未能更好地走进公众的视野。此次展览中的《千里江山图》,同样如此。如果能将这样的“明星展品”单独陈列,同时引导公众更好地欣赏其他展品,形成“对读”“互文”关系,是不是能更好地体现展览的目的,不至于只是匆匆忙忙地在一幅画里管中窥豹?
详细分析的话,观众的层次、诉求也有不同,有专家学者,有发烧票友,也有普通观众。如果能更科学地细分受众,也能让一次展览的价值最大化。在首都博物馆的?;韬钅刮奈镎怪?,就曾区分专业团体场和社会大众场,预约制度也让入场观众有更好的观展体验。再开个“脑洞”,如果能同时做一个复制品专场,让小朋友们能现场临摹,感受色彩的青绿之韵、摹写线条的笔触之美,教育功能也可能会更强吧。
再比如,灵活设计开放时间。很多国外博物馆,都有开放至凌晨的经验。德国柏林的近百家博物馆,每年都有两次“博物馆长夜”活动,一直开放到凌晨两点。有记者曾拍下观众坐在沙发上与美术名作默然“目谈”的场景,让人感动。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管理者,在制度和实体空间建设上不断完善,用以人为本的思维去满足受众的需求,也是保证文博展览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被钇鹄吹谋澈螅欠竦囊馐陡侠?,是创新的脚步动起来。相信,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的文化重镇、作为备受喜爱的文化“网红”,也一定能在展览理念上引领方向,让井喷的文化热情妥善安放,让更多观众更从容、更优雅地欣赏文物、走进文化。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文化 故宫跑 展览 故宫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