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戏曲接地气更有生命力
2017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已于近期圆满结束。在持续近一个月的演出中,全国30个地区32台戏33剧种,以每天一至二台剧目的演出频率,密集登陆京城舞台。对于基层院团而言,这次齐聚京城的会演,是一次难得的展示平台。一些相对少为人知的地方性剧种,如新疆曲子戏、茂腔、渔鼓戏、两夹弦、彝剧等,也借此机会让更多的观众得以一窥其貌。
此次会演有多接地气?看看这个数据就知道了:28台大戏中,现代戏22台,将近80%。4台小戏组台中,现代戏更是占到九成以上。这些现代戏,大多实实在在地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真真切切地演老百姓最熟悉的自己人。比如江苏省小戏组台的四个小戏,演的就是四个发生在当下的小故事,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戏中的主角有打工潮中的农村留守妇女,有养鸡的农民,还有发愁老师上门家访的小学生,全是基层人们身边的人物。再如长沙花鼓戏《一辈传一辈》、眉户剧《丁香花开》、龙江剧《百米河边》、辽剧《养女情》、琼剧《父爱如山》等等,说的都是今人今事,大都讲述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即便演绎模范人物,也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亲和力十足的基层榜样。许多剧中,台上的人物语言平实近人,听来亲切地如话家常。接地气,正是这些基层戏曲院团走近观众的重要法门。
此次来自基层的戏曲院团,以县级院团为主。这些基层院团平常活跃的舞台,更多的是在城乡接合部或者村口乡间。台下的观众,多是爱看戏的村民们,演给村民们看的这些戏,有不少演的就是村里的故事。此次参加会演的22台现代戏中,讲述农村生活的就占到了17部,4台小戏组台也以农村题材为主。比如,开幕式当天上演的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唱的就是发生在苏北新农村中的故事;茂腔《秧歌乡的故事》取材于青岛地区的农村;吉剧《粘豆包》,讲的是发生在东北小镇的一个人间冷暖故事;蒲剧《樱桃花开》,将山西的一个真实人物搬上了舞台,成了戏中“樱桃村”的劳动妇女;山东省小戏组台中,山东的四个特色地方戏剧种,上演了四个山东故事……各地的乡土人情故事,以当地的乡音乡韵唱来,尤其能引发当地人的共鸣。乡土气息乡土精神,是诸多地方戏曲院团活跃于基层的基础,也是地方戏真正得以存续和发展的根。
此次参加基层地方戏曲会演的一些剧目,在展演之前,已演出数十场甚至百场。蒙古剧《黑缎子坎肩》改编自广受欢迎的鄂尔多斯民歌,曾在内蒙古巡演60多天,观看人群达7万人次;婺剧《英王徐策》数年间已经在浙江各地演出共116场,已是婺剧中的口碑之作;闽剧《苏秦还乡》,改编自原本就深受欢迎的传统戏,2011年至今演出场次达到500多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这些剧目演出的高频次和受欢迎程度,直接反映了基层院团的活力,也是地方戏在民间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现代题材剧目聚焦的话题,大多有着鲜明的时代感。比如,壮剧《第一书记》反映了“精准扶贫”的国家政策;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探讨了广泛存在于农村的“空巢化”和“留守问题”等社会现象;四平调《两条项链》倡导了廉政;锡剧《今天老师来家访》关注了教育问题;黄梅戏《青山鉴》唱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当前主旋律中的强音……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说明,基层地方戏曲院团对时代话题的关注,对当下主旋律的把握主动而敏锐。紧跟时代脉搏,是基层戏曲院团的重要特点。
会演也是基层院团学习、提升的加油站。与会演同步密集举行的专家评议,给每出戏都提出了中肯、全面的点评。专家们的声音,既有毫不吝惜的鼓励赞扬,也有直击要害的批评意见。很多专家都直言不讳地提出有些剧目尚有可提高之处,比如有的主题立意可以更加深刻,有的人物形象可以进一步立体化,有的表演可以再精细加工,有的舞台形式可以继续改进……这些都将是基层院团日后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参考。
作为基层戏曲现状的一个剖面展示,这次会演令人对戏曲在民间的未来更有信心。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基层 戏曲 院团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