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荒漠化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并列为全球首要三大生态环境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重大挑战之一。世界未来委员会(WFC)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公布2017年“未来政策奖”(Future Policy Award),以表彰世界上最佳的防治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政策和实践。
中国多年来在防止土地退化、沙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模式,逐渐扭转了严重的荒漠化趋势,也因此荣获2017年号称“政策界的奥斯卡奖”的“未来政策奖”银奖。这既是对中国多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履行联合国荒漠化公约,在治沙、防土地退化方面努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政府积极探索长效的荒漠化治理政策与模式,对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国别经验的赞誉。中国目前正坚定不移地实施绿色发展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荒漠化治理模式样本,进一步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有益经验。
一、 中国已率先实现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的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中国是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27%,全国共有18个省区市受到荒漠化的侵害,影响超过4亿人口,荒漠化和土地退化是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威胁,据估计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亿元,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划政策推进荒漠化防治,加强科技创新支撑,逐年加大治理财政投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土地防退化、沙化的有效治理模式。在各方努力下,中国荒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中国已率先在全球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这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树立了成功典范。
中国多年的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历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在2000年以前,我国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扩张趋势。在1994年前,沙化土地大概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1995年-1999年,沙化土地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速度扩展,荒漠化土地是以每年1.04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进入2000年以来,荒漠化、沙化状况开始出现转变。2000年-2004年间,沙化土地以每年1283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减,荒漠化土地以每年7585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减。从最新的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来看,这一趋势正在加速。一是荒漠化和沙化面积持续减少,沙化逆转速度加快。与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980平方公里,减少速度在加快。二是荒漠化和沙化程度进一步减轻,极重度减少明显。从荒漠化土地看,极重度、重度和中度分别减少2.83万平方公里、2.44万平方公里和4.29万平方公里,轻度增加8.36万平方公里;从沙化土地看,极重度减少7.48万平方公里,轻度增加4.19万平方公里。极重度荒漠化和极重度沙化土地分别减少5.03%和7.90%。三是沙区植被盖度增加,固碳能力增强。2014年沙区的植被平均盖度为18.33%,与2009年的17.63%相比,上升了0.7个百分点;特别是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区植被平均盖度增加了7.7个百分点;我国东部沙区植被盖度增加了8.3个百分点,固碳能力提高8.5%。四是防风固沙能力提高,沙尘天气减少。2014年与2009年相比,我国东部沙区土壤风蚀状况呈波动减小的趋势,土壤风蚀量下降了33%,地表释尘量下降了约37%,其中植被对输沙量控制的贡献率为18%-20%。沙尘天气也明显减少,5年间全国平均每年出现沙尘天气9.4次,风沙危害明显减轻。五是38%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重点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截至2014年,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为20.37万平方公里,占53万平方公里的可治理沙化土地的38.4%。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和四大沙地等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区沙化土地减少1486平方公里,植被盖度平均增长7.7个百分点;四大沙地所在区域沙化土地减少1685平方公里,植被盖度增加5-1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均反映了我国防沙治沙、防土地退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 中国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荒漠化治理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多年的荒漠化治理经验,可主要归结为以下七个方面。
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国家荒漠化防治管理体制能力?;肪潮;な侵泄幕竟?防治荒漠化被中国政府认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事项。为此,中国政府将防治荒漠化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先后制订实施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等重要政策,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国政府建立了各层级的荒漠化防治管理体制,形成了有体系的荒漠化防治的组织能力保障。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就成立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全国防治荒漠化任务较大的各省市也都成立了防治荒漠化协调或领导小组。2001年出台的《防沙治沙法》则明确规定了各相关部门的防沙治沙责任分工,形成了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防沙治沙管理体制。其中,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农业、水利、土地、环境?;さ刃姓鞴芑咕凑崭髯栽鹑畏止?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坚持依法治沙,强化荒漠化防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形成严密有效的防沙治沙法制体系。中国于2002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该法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荒漠化防治的综合性立法规,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应对荒漠化挑战的强烈意愿和努力。此外,在《环境?;しā贰端帘3址ā贰渡址ā贰锻恋毓芾矸ā贰痘肪秤跋炱兰鄯ā贰端ā泛汀恫菰ā返认喙氐ハ罘ㄖ幸簿苑郎持紊?防止土地退化等分别予以规定,这些法律共同构成了严密的防沙治沙法律体系。同时,中国还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依法防治和打击破坏沙区各种环境犯罪行为,加强沙区植被和资源的?;?。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完善防沙治沙标准体系,制定防沙治沙的标准规范、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等,基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防沙治沙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创新扶持和鼓励防沙治沙行为,推进建立长效的治沙政策机制。中国政府在财政投入、税费减免、信贷支持、权益保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防沙治沙。中国政府一直在通过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持续增加防沙治沙的投入,并鼓励各地探索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模式,实施治沙贴息贷款政策,引导银行增加贷款投入。中国实施了拍卖“四荒”(荒山、荒沟、荒沙、荒地)政策、以及“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生态公益林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荒漠化防治。
利用系统工程思维,基于技术经济有效性原则,实施大工程大治理策略,分步推进沙化地区荒漠化治理工作。面对严峻的荒漠化形势,中国政府实施大工程大治理思维,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在荒漠化地区进行了规模宏大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实施了一系列防沙治沙重大工程,构筑了全国荒漠化防治战线。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1年实施防沙治沙工程,2001年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其中,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其规模和速度超过美国“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原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工程建设运行时间范围为1978-2050,拟投入578亿元。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13个省市的559个县(旗、市、区),总面积39亿亩。据统计从1979年到2006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约29.6万平方公里,已使三北地区20%以上的荒漠化土地得到基本治理,4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区还营造水源涵养林100余万公顷,年净增涵养水量3.3亿吨 。
重视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技术的试点与示范,依托科技创新提升荒漠化治理水平。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荒漠化治理技术创新应用,将系统工程思维纳入荒漠化治理领域,从区域产业发展和治沙协同角度探索区域性治沙模式。将荒漠化防治列入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积极推进科研院校及企业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启动了“首都圈防沙治沙应急技术研究与示范”“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项目,研发高效的流沙快速治理与植被恢复治理技术,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一批推广的示范项目、示范点,以及标准化的示范区。重视提升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水平,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不断提高,针对沙尘暴的监测和预警业务也日趋完善,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的、以干旱和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为基础的动态网络体系?;平衬紊炒笫?、沙尘暴自然灾害信息系统能力建设?;平榻ǚ郎持紊巢导际趿?扶持沙产业园的建设。目前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宣教、培训体系,形成了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相结合,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思路。
鼓励各沙化地区因地制宜探索防沙治沙方法和模式,逐渐实现以生态安全防护为主的防沙治沙模式向推进治沙和沙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转变。中国政府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应地方特征的防沙治沙模式,许多地方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固沙、治沙模式。如宁夏中卫沙坡头的铁路固沙模式、甘肃民勤的节水灌溉技术开发模式、新疆和田窄林带小网格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模式、青海都兰封沙育林育草模式等。并且许多沙区积极引进社会资本,结合防沙治沙,开发沙区特色旅游和特色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将发展沙区经济和当地民众减贫致富结合起来,探索了成功的将治沙生态防护和沙区产业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生态效益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转变,这一探索模式正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沙化区的高度重视。如宁夏提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战略,推进防沙治沙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取得显著成效,宁夏沙区沙产业的面积已经超过200多万亩,产值超过了35亿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经过当地政府、亿利资源集团等多方积极治理,该沙漠三分之一的面积实现了绿化,沙漠沙尘天气减少了95%,并探索了一条将环境治理与市场、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性的沙漠生态财富创造模式,“打造了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光能、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健康”六位一体的沙漠绿洲产业链条,极大改善了10万沙区民众的生活,年均人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长到近万元,也因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4年将库布其沙漠生态区评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走治沙防沙群众路线,形成有效的防沙治沙治理体系。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难点突出问题,防沙治沙实施全社会动员,鼓励全民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来推进此工作,通过宣教和培训等能力建设工作,提升全民的荒漠化防治意识,号召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并通过表彰和树立一批防沙治沙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来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国家也积极采取利好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工作,涌现了伊利集团、蒙草集团等一些知名的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施防沙治沙工作,另一方面也积极推动沙化地区产业发展,并在地方发展中或得了经济效益,提升了公司形象和竞争力,也因此受到了中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高度赞誉。
三、 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倡议,推进全球经验共享,助推全球生态系统健康安全。
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局地和区域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携手解决。中国一贯积极履行全球环境公约,践行国际环境法律责任,积极落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在长期的荒漠化治理工作中,研发了一系列生态治理关键技术,探索了不少有效的治沙模式,特别是在创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减贫和治沙结合、发展绿色经济、建立沙区特色产业链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全球的荒漠化治理进行知识分享和贡献国别智慧。同时,中国的荒漠化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依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也应该积极通过国际合作,学习吸收其他国家在荒漠化治理方面的丰富经验。
中国应积极展示全球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全球荒漠化防治中发挥引领角色,推进全球荒漠化治理合作和能力建设,维护地球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一是深化“一带一路”沿线荒漠化防治合作和能力建设?!耙淮宦贰笔且惶趼躺⒄怪?中国政府可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的荒漠化严重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非洲、中东、拉美等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不同方式的政府间、产业间、民间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一批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示范平台等,推进中国防沙治沙技术和沙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走向国际社会。二是充分利用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等平台、机制,推进与这些国家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与相关国家进行交流,传播中国先进防沙治沙技术。三是重视加强与蒙古国、韩国等周边国家的区域联动,推进在区域层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要求,形成荒漠化防治的区域合作能力。(作者系环境?;げ炕肪彻婊焊敝魅?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荒漠化 治理 治沙 防沙 中国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