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共享”进校园,宜疏不宜堵
随着分享经济的迅猛发展,“共享xx”如雨后春笋般在社会出现,衣食住行娱各个方面无孔不入。在校园特别是各大高校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共享”,各方对校园里出现的各类“共享”态度不一。(8月28日《中国青年报》)
与社会上比较常见的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KTV等共享项目略有不同的是,活跃在校园里的各种“共享”常让人有“脑洞大开”的感觉。例如,西南民族大学的“共享宿舍”、浙江嘉兴学院梁林校区的“共享篮球”、湖南大学的“共享饮水”、湖北大学的“共享厨房”、武汉一些高校的“共享洗衣机”……这些“共享”项目的涌现,在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面临着疏与堵的考验。
有人认为,有的共享项目其实是打着“共享”的噱头从事着租赁的生意,本质上的逐利以及“蜂拥而上”导致的管理上的混乱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主张对“共享进校园”实行“堵”的策略——毕竟,曾经若干年没有“共享”,学生依然可以正常地学习和生活。这种观点的立脚点是,任何一款“共享”从无到有都是对现有业态的一种挑战,这种挑战带来的变革或许会引起一些不稳定因素,在“稳定至上”的思想主导下,“一禁了之”是最简单的“维稳办法”。
殊不知,分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已然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共享项目的出现和发展在当下已经不可避免。纵然“共享进校园”或许会增加校方的管理成本和难度,但若是仅仅担心“管理上的混乱”而一味地堵,还不如强化管理进行“合理地疏”——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一些共享项目之所以出现在校园里,其实质是切合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补充了校方在某些资源上的不足。从这一角度考虑,“共享进校园”实际上能够为学校的办学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
基于这种认识,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要转变思想观念、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以适应共享经济的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在共享项目的选择和开发时,要体现项目的便捷、优惠、环保等功能,避免重复开发、资源浪费的情况,毕竟由“共享”促进的资源充分利用,其本身传递的是节约和环保的理念;在教育方式上,鼓励大学生结合“共享”踊跃参与创新创业的学习和实践,对于一些相对成熟的项目给予政策、技术、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强化管理,通过更为规范的管理、更为到位的措施,发展真正适合学生、方便学生的项目,使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得到实实在在地提升。
在共享时代,校园里不可避免地将出现各类共享。唯有转变思维方式、优化管理模式,合理地开发、有效地管理,方能使共享项目真正发挥最大效益,实现学校、学生与共享项目运营方的共赢。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共享 项目 校园


学剪纸 迎新春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会见德国外长马斯
红红火火中国年
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
火车站里的交响音乐会
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光谱01/02星
多彩迎新春
埃及展出从英国追回失窃浮雕文物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