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该如何合理配置“新生行囊”?
最近开学在即,各大高校即将迎来一批新鲜“血液”,央视新闻聚焦了各地大学的“新生行囊”。报道中提到,40年前,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入学时,学生们背着水壶、脸盆、被褥,带着咸菜、干粮去学校报到。如今,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三件套”等电子产品才是大学新生的“标配”。
某种程度上看,“新生行囊”是某一个群体消费水准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就此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囊”中的内容发生变化几乎是必然现象。甚至可以想见,这种越发“高大上”的趋势,还会一直持续。
再者,每个家庭的经济水平、教育观念也都有不同,对学生的吃穿用度强求统一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尽可能地使用高品质的产品,其实都是人之常情。这一现象,与前段时间火热的“大学生活费多少才够用”,或有类似之处。
这么说并不代表勤俭节约的风尚不值得提倡。恰恰相反,抛开那些必要的消费升级,也需要看到“行囊”扩容背后,消费主义扩张的影响。
有论者曾解释,消费主义生存发展的动力在于,不断创造那些“本来不需要”的需求。一个体现就是,过往的某些“奢侈品”会逐渐变成“必需品”。等到消费者习惯某一档次的“必需品”后,便会向下一个阶段的“奢侈品”扩张。比如从手机到智能手机再到名牌的智能手机。
尽管在如今的大形势下,这样的趋势几乎是难以逆转的,但对于素以“象牙塔”形象出现的高校来说,公众也有理由期待学生在这股风潮面前展现出“抵抗力”。更何况,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生活来源还是以父母为主,其消费水平很难仅用“个人选择”一言以蔽之。
就此而言,与其盯着“新生行囊”中有些什么新奇物件、总价又为几何,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应该在于,新生有没有形成正确明晰的消费观念,比如如何看待并将如何使用这些“装备”。
对于家长来说,需要分清“必需”与“超前”之间的界限。整齐划一地要求“艰苦朴素”固然难以推广,至少不该助长和纵容攀比风气。而在这期间,亲子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必不可少,也不妨将此当作开启大学生活的“第一课”。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新生行囊 合理 配置 学生 手机


学剪纸 迎新春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会见德国外长马斯
红红火火中国年
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
火车站里的交响音乐会
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光谱01/02星
多彩迎新春
埃及展出从英国追回失窃浮雕文物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