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凝聚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智慧——全国新闻媒体“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调研”采访综述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题:凝聚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智慧——全国新闻媒体“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调研”采访综述
新华社记者赵文君
“像?;ぱ劬σ谎;ど肪?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鹑鹊钠咴?中宣部组织全国新闻媒体开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调研”。多路新闻记者奔赴全国各地,从北国的塞罕坝林场到西南的可可西里,从繁茂的森林到广袤的湿地,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深入采访一个月,探寻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所带来的深刻革命。
传承新时期塞罕坝精神,老典型讲出新故事
地处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坝林场生态基础脆弱,自然条件恶劣。55年来,三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艰苦奋斗、传承接力,将荒原沙地变成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人用行动书写绿色传奇的故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7月中旬,19家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80多名记者赴塞罕坝林场蹲点采访。一次塞罕坝行,一生塞罕坝情。参加采访报道的记者把塞罕坝精神深深镌刻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成为难忘的记忆。
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断,是塞罕坝在新时代坚持绿色发展的“本”。
求是杂志社记者那非丁说,塞罕坝的成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做出了可贵探索。
“这次采访,是一次心灵洗尘、一个人生课堂?!敝泄挛派缂钦呶簳勊?在采访中,记者努力回应海内外读者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切点。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塞罕坝,就是一座人和自然关系的博物馆?!敝泄嗄瓯钦叻卧诓煞檬?内心不时涌出这样的想法。
北京青年报记者崔峻说,如果说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的根基,那么几代人奋斗努力的红色精神就是塞罕坝的灵魂。
通过对塞罕坝林场的实地走访,与塞罕坝老中青三代护林人的深入长谈,现代快报记者郑春平深刻领悟到,塞罕坝人对树的爱、对绿色的渴望,已经浸透到了骨子里。
8月3日起,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通讯,新华社推出长篇通讯,光明日报刊登报告文学作品,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连续推出系列报道,北京青年报、现代快报等推出系列融媒体产品,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和热议,产生刷屏效应。
震撼心灵的可可西里,用生命去守护生态环境
记者们听过、看过、讲述过很多关于绿色生态、绿色发展的故事,但像可可西里这样,饱含着生命、自然、信仰,深刻又有强烈冲击力的题材并不多。8月初,作为此次调研的收官报道,媒体记者赴可可西里采访。可可西里之行,深深地震撼了记者们的心灵。
途经4768米昆仑山口时,记者看到环保卫士杰?!に髂洗锝芰沂考湍畋?。这是23年前壮烈牺牲在反盗猎一线的可可西里野生动物?;さ谝蝗?雕像左手紧握钢枪,五指嶙峋有力,右臂臂弯里怀抱着一只幼小的藏羚羊。一双沉毅的目光,永久注视着西南——那是可可西里的方向。
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不畏苦寒与盗猎分子以命相搏的故事,驻扎在索南达杰?;ふ尽⑽宓懒罕;ふ镜募钦咛叫矶唷?/p>
人民日报记者姜峰说,这些动人心魄的故事,与这尊铮铮矗立的雕像,仿佛化成一幅“索南达杰们”的群像,在心中定格出厚重而豪迈的基调:生态,需要用生命去守护。
索南达杰保护站海拔高度4479米、空气稀薄。姜峰和同行记者夜宿?;ふ?时值八月,盖着棉被仍觉寒冷,到了后半夜穿上薄羽绒服,再盖上棉被方觉温暖。这座?;ふ疽呀⒔?0个年头,工作人员在零下40摄氏度的冬季是怎么坚守过来?记者们感慨,工作人员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守,令人钦佩不已。
“书写他们的点滴,记录他们的担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苯逅怠?/p>
初到可可西里,记者们要忍受强烈的高原反应,即使在夏季也要穿上厚厚的冬衣、“手机有信号是幸运,没信号是常态”。然而,在可可西里?;ふ镜难采蕉釉毖壑?这只是积年累月的日常。一年巡山超过10次、每次巡山时间长达20至30天,甚至常?;崂г谏嚼锒狭付纤?/p>
?;ふ竟ぷ魅嗽比杖找挂辜崾?凸显平凡之可贵。然而,在采访中,巡山队员们并没有向记者们“套路式”地放大苦难,有时会将这种苦难轻描淡浓缩成一句,“都习惯了,再苦再累都是在造福后代”。当被问及觉得在可可西里工作苦不苦的时候,巡山队员笑着说,“苦啊,但是每次在喂养小藏羚羊的时候又真觉得特别值得”。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程昱说,可可西里是我们“意料之外”、但却是巡山队员们“初心以里”的故事。这些巡山队员是普通的,却又震撼人心。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是一种能唤起人民群众精气神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面对越来越珍贵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应该如何破解绿色发展的难题?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新闻记者奔赴全国的各个角落,试图去寻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智慧。
“环保和吃饭一样是一种习惯,也是一份终身的事业。”中央电视台记者陈昊冰在贵阳市蹲点采访南明河治理,记录了八旬老人雷月琴对南明河的执着守护。巡河33年,守护一湾清澈,六张治污地图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点,都是雷月琴用脚步去丈量的。
经济日报记者隋明梅深入江苏常州、盐城,采访工业园区环境治理,发出感慨:“绿色发展是一种能唤起人民群众精气神的力量,而这正是我们国家砥砺前行、快速发展的基石所在?!?/p>
农民日报记者李朝民到山西大同采访20多天,亲眼目睹“大同蓝”的传奇,这是大同市以山西省转型综改试验区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绿色发展的成果。
湖北应城是传统工业城市,环保转型如同凤凰涅槃之痛。澎湃新闻记者张蓓在调研中发现,长江埠赛孚工业园是一大工业污染源,也是当地治理的重点,园区企业为配合政府治理已停产半年之久,“想要让企业稳定生产,就得把环保安全抓上去,不能有侥幸。”一家园区企业主在配合停产中有了这样的觉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晁向荣在吉林向海?;で煞昧瞬晃诽跫杩?退休后长居鹤岛坚持丹顶鹤繁育工作的老向海人张秋;顶着40摄氏度高温走进洮南县盐碱地,了解下岗后立志做“牛倌”的刘润璞如何利用盐碱地和养牛场打造小型生态循环经济。
在调研过程中发掘的鲜活事迹、典型经验、困难问题,写进了一篇篇带着绿色希望的报道。自8月初,各媒体统一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栏目,连续推出系列重点报道。
围绕转型发展、污染整治、绿色走廊、生态修复等主题,新华社记者分赴四川、浙江、西藏、河北、内蒙古等10个省区市调研,深入农田、工厂、矿井、沙漠,进行主题调研和深入采访?!冻啥?许你一个看得见雪山的阳台》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着每个普通人对绿色的期盼和信心;《浙江桐庐芦茨村:“滤”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对一个小山村进行剖析,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对中国农村的重要意义。
中央电视台“对话”和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让记者代表和新闻当事人走进演播厅,讲述为环保奋斗的故事,新颖别致的表现方式使生态环保这一严肃的社会话题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节目的品牌效应和名人效应大大提升了话题关注度。
一路行走、一路挥汗、一路感动。通过实地考察、近距离接触、亲身体验,记者们深感,绿色生活是民心所向,?;せ肪尘褪潜;ど?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记者 绿色 采访 塞罕坝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