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调查:“一带一路”沿线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


原标题:“一带一路”沿线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
“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民心相通作为重要保障,需要不同国家之间人文、思想、观念、习俗、道德的互认与接纳。青年是参与“一带一路”长远建设的主体力量。为了解沿线国家青年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现状,找准定位、进行精细化传播,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于近期开展了《“一带一路”沿线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通过统计与分析,探究各国青年开展有效对话、获得价值共识的现实路径,并建议采取针对性措施,广筑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根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青年是“民相亲”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为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群体对中国文化认知和对中国文化价值认同情况,课题组综合考虑沿线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等因素,分别选取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印度、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等7个国家展开调研。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家统计局等机构对青年的界定,本次调研将18~44岁的受访者界定为青年,通过互联网线上数据库(SSI)抽样方式组成调查问卷,面向上述7国青年发放,回收有效问卷2126份。
语言铺路架桥,“高学历、高收入”青年对中华文化认知意愿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教育、旅游、科技合作进一步推进,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活动成为开启交流之门的“金钥匙”。分布在全球140个国家(地区)的孔子学院充分发挥了语言的文化传播作用,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铺路架桥。
调查显示,20.40%的受访者具有汉语初级使用水平,其中2.80%的受访者能够与他人进行简单对话,8.60%的受访者掌握一些简单的汉字,9.00%的受访者能够使用中文传递基本信息。此外,1.30%的受访者能够使用中国俗语熟练表达。随着中国驻外语言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网络化布局,语言服务及教育活动成为沿线国家青年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其中,“高学历、高收入”外国青年活跃在其所在国的网络空间,对中国文化认知正向且积极,对中国文化价值观认同度较高。一般而言,“双高”青年群体对所在国当代文化建构和社会舆论走向具有较大影响。为此,该群体对中国的文化印象和价值观认同与否,是影响“民相亲”的重要因素。
受访者中,18~25周岁(占比为33.30%)、26~35周岁(占比为33.60%)、36~44周岁(占比为33.10%)三个年龄段分布比例相当。在学历构成方面,获得学士学位的青年占比为56.60%,获得硕士学位的为16.90%,博士学位的为1.20%。在职业构成方面,在职人群是本次调研的主体,占比达67.30%;在读学生群体占比为16.00%。此外,收入水平也是影响文化接触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中“中高收入群体”总占比为67.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积极参与重要事务,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发出中国强音。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吸引了不同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调查显示,33.70%的受访者接触中国文化在3年以上,其中22.90%的受访者接触中国文化时长超过5年,10.80%的受访者接触中国文化为3~5年;19.80%的受访者在近三年内接触过中国文化;46.50%的受访者在近一年内接触到了中国文化。
主要通过互联网认知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印象正向且多样
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为不同文明主体提供了对话的新场域。调查显示,尽管电视依旧对社会舆论具有重要影响,8.30%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电视了解中国文化,但互联网因其便捷性、即时性和交互性,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
在7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渠道方面,互联网占比为53.60%,社交网站和搜索引擎成为青年群体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此外,家人或朋友(6.20%)、NGO(非政府组织)或NPO(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织(3.90%)、工作伙伴(3.20%)等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渠道超过广播(1.40%)、报纸(1.30%)和杂志(1.50%),成为青年群体接触、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已不再完全依赖传统媒介渠道,网络传播与人际传播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实现了一定范围的自由流动。
这种流动不仅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还构建出文化认知的景观,进一步影响青年对中国文化的印象?!笆状谓哟ブ泄幕男问健钡牡鞑橄允?,仅有18.00%的受访者尚未接触过中国文化。在82.00%接触过中国文化的受访者中,中国制造的商品(23.60%)和中国的影视作品(23.50%)成为他们首次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接触中国人(7.40%)或到中国旅行(6.50%)也是首次接触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而新闻报道(4.20%)、书籍(4.00%)、课程(3.50%)、工作(3.50%)、体育赛事(2.70%)、广告(1.80%)和现场活动(1.30%)对中国文化传播效果的影响逐渐减弱。
分析认为,中国商品所折射的“中国人的工匠精神”、中国影视作品所展现的“中国人的生活百态”、跨国旅行中展示出“中国人的民俗故事”等不同的维度,映射出中国人作为文化展示主体的重要性。
当然,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构成。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等,提升了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同时又影响着受访者对中国文化印象的感知与判断。
“关于对中国文化印象”的调查显示,历史悠久(91.60%)、富有活力(79.20%)、有吸引力(77.50%)成为7国青年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三种主要印象,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有亲切感(70.10%);与正面印象凸显的调查结果相对应的是,在这些青年眼中,中国文化不陈旧(60.10%),却是神秘(75.70%)、保守(72.90%)和难以理解的(66.70%)。
价值共识是民心相通的基础,中国文化价值受到广泛认同
文化是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价值观对于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在“价值观认同”方面,课题组选取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中庸之道”“阴阳相生”“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6个最能阐扬中国文化特质的价值观开展调查。
数据显示,虽然文化背景各异,但超过五分之四的受访者均对中国文化体现的价值观高度认同。85.60%的受访者认同“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84.60%的受访者认同“天人合一”观点;84.00%的受访者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当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80.60%的受访者赞同处理事情应当把握“中庸之道”;80.00%的受访者认为发展观念与行为应当践行“知行合一”理念;79.00%的受访者认同辩证看待事物、“阴阳相生”的观点。
从调查结果来看,“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大文化价值理念,有利于构建文化共识,有望成为沿线国家青年群体作出选择的最大公约数。
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创新文化产品内容、培育文化交流主体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上升至新高度,为接下来各国平等协商、建立合作机制、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根据调研结果,课题组建议:应从文化交流渠道、文化产品内容、文化传播主体等方面重点推进、加快建设,促使沿线各国民相亲、心相通。
以互联网为基础,形成线上线下复合型文化传播模式。逐步丰富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或区域交流模式,在网络空间展示好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现代中国文化的精华。紧扣不同国家或地区受众的文化认知偏好,展示易于为其广泛接受的文化内容。发挥影视文化产品的传播直观性和易达性优势,提供青年喜爱的、凝聚当代文化共识的文化产品。借助互联网交互渠道,形成反馈互动机制,满足对象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和期待。以线下文化交流为支撑,通过开拓线上文化沟通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复合型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好中国形象。
推进面向“一带一路”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让文化产品成为各国民众生活之用。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消费产品、文化娱乐服务为载体,打开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的大门。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为抓手,积极拓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文化产业市场,让更多具有当代文化价值特性、主体国家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凝聚文化共识、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使其融入沿线各国民众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之用,真正让文化成为“民心相通”的润滑剂、升华剂。
注重国际青年人才培育,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文化对话与交往。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中,中国科技部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体育部签署关于共同实施中蒙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举办“一带一路”专项双多边交流培训、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青年群体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接受程度高、意愿强烈,在落实峰会精神时,要让青年群体讲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故事,让各国青年秉持欣赏、共享的观点与态度,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努力。(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课题组)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中国文化 青年 一带一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