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再访治沙人:羊蹄种草 按迹锁踪
新华社沈阳8月23日电(记者汪伟)森林覆盖率从2.9%到34.5%;粮食产量从不到1亿公斤到超10亿公斤……一组组数字记录着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60余年的治沙成绩,而在这背后,是一批批、一代代治沙人。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全县总面积546.2万亩,新中国成立前有林地面积不足18万亩。记者近年来多次到此采访,已看不到老人记忆中流沙遍布、风起沙飞的景象,但治沙人的故事却在口口相传,治沙造林已在这里成为一种文化,代代传承、辈辈坚守。
“‘羊蹄种草’,让老爷子给你讲讲当年沙地种草的‘发明’!”记者近日再次来到这里,彰武县林业局纪委书记才红艳向记者介绍起今年67岁的四合城镇老治沙人杨海清。
在杨海清看来,这都是那个年代逼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白亮亮的沙坨子围着村子,粮难种、人难活。随着国家鼓励群众治沙造林政策的出台,老杨决定和风沙斗一斗,承包了1000多亩沙丘。
“植树先种草。”杨海清说,但在沙坨子上挖坑埋籽一天也就能干一亩多地。面对费时费工的难题,自己想出了“羊蹄种草”的方法?!把蛉涸谇懊娌瘸錾晨樱以诤竺嫒霾葑?,风一过草籽就被埋上了,一天能种上几百亩?!?/p>
在杨海清的带领下,记者走入了那片已过“而立之年”的林子,树木虽然稍显瘦弱,但“草灌乔”纵横交错,俨然已是一片成熟的生态系统。“三十年前进山,要光着脚,否则鞋经常陷到沙地里,如今进山要穿靴子,否则容易刮到腿?!毖詈G迓源湔诺厮?。
三分种、七分管。但对老杨来说,沙地造林是一分种、九分管。凭借30多年的护林经验,老杨练就了“按迹锁踪”的本事。
“九个胶钉的胶鞋,外边儿还有些磨损,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杨海清给记者讲着他的破案经历,“谁到过林子,谁砍了树,我按鞋印的形状、深浅等痕迹就能找到这个人?!?/p>
老杨是彰武县治沙人的一个缩影。登上彰武县章古台镇一处防火瞭望塔,放眼望去,万亩松林尽在眼底,而三十年前这里还是黄沙遍布。就是在这片松林下,长眠着当地第一代治沙人刘斌。
为治沙,1952年辽宁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章古台镇成立,时任辽西省义县县长的刘斌举家搬迁至此,担任首任所长。此后,刘斌便扎根黄沙,穷其后半生治沙造林,造就了“大漠风流”精神。
此后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有带领全村治沙造林致富,自己却积劳成疾过世的“治沙书记”董福财;有30年独守8500亩林地的护林员李东魁;有放弃国外生活,回到国内治沙科研前线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宋晓东……
不久前的一个大风天,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让县里干部到广场上站一站,感受风中残存的沙粒?!熬」苡谐杉ǎ紊趁唤崾?。彰武要把治沙工作、文化传承下去,永远守住这个沙地重镇?!绷踅逅怠#ㄍ辏?/p>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治沙 种草 造林 记者 彰武县


黎巴嫩举行阅兵庆祝独立日
纽约举行2018感恩节大游行
河北衡水:非遗文化进课堂
探访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
新疆开通“空中巴士”助力冬季旅游
全国政协京内新任委员参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博鳌亚洲论坛首尔会议聚焦合作与创新等议题
胡塞武装宣布愿为和谈停止所有军事行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