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白牦牛文化丰富门源畜牧旅游产业
走进青海,地处牧区的各旅游景点上一头头纯白牦牛,总能吸引游客的目光。抚摸一下它白色的绒毛,以雪山峡谷、蓝天碧水为背景,近距离与白牦牛合张影,也是旅游途中一件惬意的事。
牦牛,做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以其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牧区主要生产畜种。尤其,一身洁白的白牦牛,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生活在青海湟水以北的乐都北山、互助、大通、门源等县藏区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掖东部马蹄、皇城区、天祝县及永登、古浪等地带的藏族,自称华热嘎绕,即白色的英雄之部,更是对白色牦牛赋予了崇拜的情结。
这里林海峡谷,海拔在2000至3000米之间,林间丰富的中药材和原生态的有机饲草,经过千百年的哺育,自然孕育了一种浑身洁白的白牦牛,成为华热地区特有的物种。
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华热藏族主要聚居在仙米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珠固、仙米地区,由于崇拜白色,这里的华热藏族世代传承,对白牦牛有着特殊的钟爱,不仅视它为吉祥之物、圣洁的化身,还惯以“雪牡丹”、“白珍珠”的美誉,家家都以养殖白牦牛为荣。
门源县副县长华卡才让介绍,华热部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以及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饮食、宗教、婚嫁、服饰、节日、歌舞等文化,在门源县各少数民族中独树一帜,光彩夺目。其中“华热藏族服饰”、“华热民歌”、“华热婚礼十三说”被誉为“华热三绝”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白牦牛的故乡”之称的门源华热藏族地区,将丰富的文化与白牦牛相融,形成的了特有的白牦牛文化,成为今天大力推介特色畜牧业经济和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8月初,门源县首届白牦牛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在祁连山生态牧场盛大开幕。作为门源县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的系列活动,在展示独特华热文化和白牦牛资源,加快文化旅游融合的同时,将带动农牧区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加农牧民收入渠道。
华卡才让介绍,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门源,打造全域旅游、生态旅游,离不开当地文化的挖掘和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首届白牦牛文化旅游节就是要搭建一个展示文化、推介旅游、延伸农牧业产业链条的平台,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壮大县域经济,让农牧民成为最快、最直接的收益者。
据了解,白牦牛有三红的特征,眼睛、嘴唇、蹄子均为红色,由于怕冷,不宜生活在草原,适宜在海拔2000至3000米的林区峡谷。目前在华热地区白牦牛退化严重,仅门源县12.6万头牦牛中,白牦牛只有3800头,而比较纯正的只有2000头左右。
为此,门源县已建立一个白牦牛繁育基地,并在仙米、珠固地区成立了白牦牛养殖协会,通过政府引导加快白牦牛的提纯复壮和繁育能力。同时,通过首届白牦牛文化旅游节,评选出纯正的白牦牛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民间加大养殖纯正白牦牛的数量。
华卡才让说,白牦牛比起黑牦牛,它的肉色鲜红,纤维细腻,没有堆积的脂肪,口味更佳,再加上比较稀少,不仅深受消费者青睐,价值和价格远远高于黑牦牛,是农牧民提高收入的又一产业。下一步门源县将以白牦牛为品牌,扩大养殖的同时,将完善生产加工链条,借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提升全县的畜牧产业。(罗连军)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牦牛 文化 旅游 门源




北京永定门城楼举办“我爱你中国”迎国庆灯光秀
精彩民俗庆丰收
非遗剪纸迎国庆
喜迎国庆 我和国旗合个影
江西小学生千条红领巾拼巨型国旗迎国庆
2018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在江西抚州举办
世界最高公铁桥沪通长江大桥主塔成功封顶
2018年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开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