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近现代绘画里的金石趣味
说实话,金石学这个话题其实形成历史不是很长,但是我们对它大多似懂非懂,似知不知。简单地说,“金”其实指的就是钟鼎。所谓的“石”广义包涵摩崖刻石和专用记录功德的石碑。但后来又经过注解和演变,出现了理解上的不同,这个不展开说?!敖鹞摹弊ㄖ赶纳讨苋耐髅摹9赜谙拇那嗤飨衷诩负跫坏?,商周的金文真的很多。宋代欧阳修收集金石文字撰写《集古录》,赵明诚又做了《金石录》,吕大勇再做《考古图》,这些都是金石古文物、古文字研究史,也是金石学的滥觞,从北宋开始到今天也不到一千年。有铭刻的青铜器最早见于商代晚期,而秦始皇在泰山、峄山、琅琊、会稽等地的刻石为最早的石刻。现在这一部分实际上有待于新的出土再给我们提供新的证据。后人也把刻在山崖上的摩崖视为石,比如在陕西的《开通褒斜道刻石》。广义上说,研究金石文字的学问即为金石学,而金石与碑版往往连成石碑,有有字的,也有无字的。大约宋以后开始把碑刻上的文字拓下来以供临写,称为碑帖。清代阮元、包世臣就开始以碑为北派,以帖为南派,这就是书法史上的南北书派,他们是始作俑者。当然在他们之前也有人关注,但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晚清碑版近乎一统天下,帖学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越来越柔靡了,碑正好以其雄强粗犷朴拙的气息出世。而晚清民国之际又正好是中华民族日渐衰靡的时期,雄强的书风与主张变法的政治理想又糅合在一起,人们于是对碑版的书法情有独钟。在今天,举凡摩崖、碑刻、墓志、塔铭均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甚至还将兵器、瓦当、砖陶、甲骨上的文字都归类于广义金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经学大兴,文物出土渐多。经学是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家们考据出土了大量的金石碑版、钟鼎铭文,他们在这些文物里追寻往古的“真实”,所以经学与金石碑版之学有密切的相关性。到了道光、咸丰年间,考据之风大盛,著作也多,流风余韵以致于今。乾嘉学派是汉代经学辨伪思潮的后世余响,实际上与经学、朴学、考订学、训诂学全都相关。金石学就在这一个大的风气里兴盛,人们开始把金石趣味引入到绘画艺术里。
黄宾虹 西泠小景 中国画
潘天寿 灵岩涧一角 中国画
中国人在文化里特别注重五行的观念:金木水火土。金石都可以看作是“金”,金在五行里最坚硬,它的美感不一样。我们玩金石跟玩木头的感觉不一样,跟玩土烧东西也不一样,这种物质性就是金石趣味的一个由来。所以在金石趣味上的表达倾向于刚强、坚硬、粗犷,总体来说由于金石的质地、触感,又处在荒野之中,在自然大的空间里经过风雨剥蚀,加上岁月赋予它的历史感,更增加了一种古朴、遥远之美,而这种感觉正是中国文化里的“慎终追远”。
清初傅山、王铎以及稍晚一些的何绍基,他们有时候用草书笔法写篆书,所以后来有人称这为“草篆”,其实这个词也是新造的,意思是他不再写李斯那样的篆书,写的也不是后来吴让之那样的篆书。他们的篆书相对比较潦草,比较苍浑,比较朴茂,这就是书法家开始借鉴金石趣味,开始追求时间赋予它的历史感。中华民族的人文理念,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里永远有对古意、高古、古朴这种历史感的诗意向往。比如吴昌硕这位金石大家,几乎一辈子都推崇《石鼓文》,他写了无数次的《石鼓文》,为什么?他喜欢它的古意,它不但年代古老,还由于年代的古老而残存下来的斑驳石花,以及那种斑驳在拓片上的黑与白的韵味,真是一片苍茫。朴是一种感觉,古是一种持续,到后来慢慢被中国人提炼出来的古就变成了一种美感,这种美感就叫古朴。这个古朴的美在西洋油画里没有,在其他民族的绘画里,比如日本的绘画里也没有,唯中国画独有。
有人说齐白石学问不够,最多上溯到明清,而且还不见得看过真迹。其实齐白石在他的绘画里所吸收的东西至少到了秦汉,他学习秦汉人的篆书、隶书,当然更不用说还有北朝石刻了。所以观看他的笔墨情趣上只懂明清人这一条路那不行,他的气息是往上追的,所以齐白石的绘画那么尚简,那样简约,实际上那正是对古法对六朝石刻之美的吸收?;票龊缡侵苯邮詹毓喷粲〉模颐强此挠?,用了不少六国文字。所谓六国文字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文字,齐、楚、燕、韩、赵、魏的文字,他吸收不少。所以有些字他如果不写旁注别人很难注释出来,很难辨认,辨认不出来就不能认读,不能认读就无法进入到欣赏到他所表达的人文世界,这就叫隔,因为知识隔,因为学养隔,因为知识和学养不足阻碍了你进入黄宾虹的世界??墒羌偃裟愣淖盅?,假若你对古文有一定的了解你会觉得,原来黄宾虹早已超越了宋元直追到战国殷商那个时代的趣味了,他这个趣味还不在吴昌硕石鼓之下。所以我说齐白石的艺术至少追到了秦汉六朝,我是指他的气质、气味、气息。那吴昌硕的艺术至少追到了石鼓文,已是春秋战国的时代了?;票龊缛》盼耐橇睾阂郧傲耍憧此堑钠?,他们所学来的东西绝对不是止于明清而是直追先秦了。正因为他们的绘画把最古朴的东西吸纳进来,所以他们的绘画跟吴湖帆、吴待秋乃至四王这些人的画都不一样。翻一翻黄宾虹的画论,会发现他对四王都有异议有微词,他对乾隆雍正年间的扬州画派也有微词,甚至对八大对石涛他也有保留有批评,这是因为他的眼光穿越了他们,他认为他们没有这种东西,他认为他们的东西第一有点市井气,第二有点薄气,他认为不够古厚,不够高古。
中国人在绘画里把相关的金石趣味拿来以后沉淀的是历史,他们是想在绘画里表达沧桑的历史感?;票龊缭诨ㄉ现苯尤プ费岸础⒕奕?、范宽、黄公望,但是实际上他的气息已经追溯到更远了。这一点如果不懂就会很隔膜,不可能看到他的独到。但是你了解这些以后是不是喜欢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你可以喜欢吴湖帆的美艳妩媚,可以喜欢张大千的漂亮秀气,也可以喜欢于非闇的工丽浓艳,但是你要知道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他们这一类画的气息是上溯到秦汉以前的??雌氚资纳剿墒鞣浅O窳丝淌姆?,他画山几乎不画山的结构线,一个轮廓后就是几根重复的线,重复的并排的点,以齐白石的聪明他不至于不懂得怎么皴。
看他画的昆虫就知道他能巧到什么样,能精微到什么程度,但他为什么那么画山?因为他要的就是金石气。因为在金石上就不可能细腻,只能粗犷,他宁粗犷宁简约宁单纯,然后高古。我始终说如果我要写山水画史,20世纪的山水画中,齐白石的山水一定是单写一章,独有一品。
黄宾虹除了提出“道咸画学中兴”说,他还经常在著述里提到明代天启崇祯年间是开金石画趣味之端的时期,当时的黄道周、王铎、倪元璐等一大批人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明末清初的傅山作品里已经具有金石画趣味了,王铎是把金石书法引入到绘画里的早期代表人物,金农的绘画里也已经有金石入画的先兆,郑板桥也是金石趣味入画的早期实践者……黄宾虹经常在他的著述里提到这个时代的那一大批人,其中就有翁同龢、吴荷屋、黄易、奚冈,这些人在中国绘画史的主体部分都不见得会被写进去,但黄宾虹认为他们是画学中兴的中坚力量。我看过黄宾虹在90岁时候的一幅古文字联,跟齐白石的雄强、吴昌硕的浑厚相比,黄宾虹在这个篆书联里表现得更古淡。古而淡,淡泊之意,若不经意,这个意趣更耐人寻味。就像我们中国的太极拳,到了一定火候,那太极拳打得若不经意,好像软绵绵的,但是你一碰他是如棉裹铁?;票龊缯飧鱿咭丫搅巳缑薰木辰缌耍嗬锊卣?,柔中带刚。相比来说,吴昌硕的篆书还多少有点少林拳的味道,而黄宾虹的篆书就有点太极拳老迈天真的味道,不一样。齐白石的篆书也偏于吴昌硕一类。
我美校的老师上世纪40年代从学于黄宾虹、齐白石的时候,他在黄宾虹家亲眼见到黄宾虹送给人家的画被人家给退了,直接就给拒绝了,说您的画太黑了,黄宾虹好尴尬?;票龊缱非蟮那∏【褪亲当谎男Ч?,把一张山水画画得像椎碑一样的效果,谁都知道他的画表面一看真不漂亮,真不好看。他70岁以前画得很好看的那些画,并不代表黄宾虹的最高水平,黄宾虹的最高水平是这种画,他是到了这个时候达到了化境,到这个时候他把自己视觉的审美,金石趣味的人文追求达到了一个高度,他所推崇的范宽、董源、巨然都没有这样的笔墨极致。黄宾虹是通过金石趣味的笔墨语言表达一种民族主义的人文思想,实际他关心的是民族精神,他是通过笔墨的金石之美、华滋浑厚之美来表达中华民族古厚的、悠久的历史,表达民族深厚的人文趣味和理念。这一点没几个人看到,所以如果从形貌上来追求理解就永远读不懂黄宾虹。当然不想懂没关系,有的人就爱吃甜的不爱吃辣的,不喜欢苦茶喜欢喝甜咖啡,黄宾虹又苦又辣,不喜欢没关系,但是不懂就是不懂。
潘天寿有一方印章“一味霸悍”,不但要“一味霸悍”,还要“强其骨”(另一方闲章)。其实潘天寿一生用的闲章都不多,他就要雄强。潘天寿是位顿悟型的艺术家,过了知天命之年,他“立地成佛”,在这之前他的绘画并不太成熟。他在绘画里表达的那分古意是暖暖的古意。潘天寿喜欢用暖赭色,他的绘画暖赭色的色调就是温馨的古意。你一看他那个画面的结构、用线,甚至还用苔点不断遮盖那个霸道的线,但是再怎么遮盖,他骨子里就是这样。“强其骨”,这是他的笔性,笔性就是他的心性,是遮蔽不了的。潘天寿勾线之后直接就是苔点,他不大用皴,但是他把苔点点得很丰富,他所有的视觉学问都放在线与苔点上了。我们看他的线具有浓郁的金石趣味,同时方圆兼备,以方为主?;票龊缡且灾蟹嫖鳎绯媸茨?,如屋漏痕,跟潘天寿趣味不一样,但是都达到了高点。潘老的金石趣味的绘画是把书法解体,将金石篆刻的章法乃至金石的质感用到了绘画上,所以它们的空间像雕塑一样,它们的质感像金石一样,这就跟四王一类的温润不一样,跟董其昌的空灵不一样。有人说明清以后的画不值一谈,像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也不值一谈,吴昌硕更不行,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什么样的标准,是站在什么样的文化理趣和美学观来看的,实在是不敢苟同。古人的画确实有它的好处,比如静谧、虚静、温润等,但是不能因此把近现代一笔勾销,这是一个不客观的评价。这样的作品假若石涛能看到,他也会吓一跳,石涛没有这样坚强的笔墨,没有这样刚强的线条,没有这样充满张力的结构,细处看石涛是有文弱疲软的地方,但是石涛的才情不用说,所以石涛、八大也为潘天寿所推崇。潘天寿这样的结构,以黑衬浅,以面托线的画面构成,这本身就是利用的金石,是金石的趣味。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朱而守其白,就是金石趣味的反映。就像他画的两只小鸡,如果说齐白石画的小鸡充满了憨态,毛茸茸的,很有质感,那么潘天寿画的小鸡黑白分明,像金属一样,让我想到安徽的铁画,但这就是他所追求的。他从八大出来,脱胎换骨,建构了他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狭隘地认为仿古的就好,那不是,近现代的好多大师们是善于在古人的笔气里拿来东西建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编辑:杨岚
关键词:近现代绘画里的金石趣味 绘画里的金石趣味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