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农耕文明迎来变革新生
(一)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
传统文化、农耕文明浸透着乡村生活的规则、意义和价值,引领着村落成员的心理、行为和关系,模塑着社会治理的理念、方式和秩序。
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历经兴盛、波折和凋敝,却依然在乡村的大地上顽强地延续流淌,不绝如缕。
看新农村建设:从生产发展到乡风文明,从改善居住环境到提高农民素质,从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到?;は缤廖幕屡┐宀唤鲎帕ξ镏驶〗ㄉ?,而且注重重新唤起村民对家园的记忆、归属和认同。
看美丽乡村建设:放眼各地,无论提升产业园、培育现代农庄,还是打造田园综合体、创建农业特色小镇,都贯串一条主线:“产业——生态——人文”一体化运行,乡土文化是其灵魂和引领。其中,在乡村旅游产业崛起中,越来越多的人带着萦绕心间的“乡愁”,纷纷踏上穿越之旅、怀乡之旅、寻梦之旅,农耕文明展示了新的魅力。
看文明村镇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土文化的开发、?;?、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近年来,相关部门接连开展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等挖掘和认定工作,在修复文化断裂的同时,建构有效的文化衔接与整合机制。
中国乡村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乡土文化也正迎来一个蓬勃的复兴阶段。
(二)
复兴中的乡土文化历史是悠久的,内涵是丰厚的,形态是多样的,生命力是坚韧的。
【村落文化】
传统村落既是村民的生活空间,也是他们的心灵家园。这里蕴藏着先人积累的生活智慧,乡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还有根深蒂固的地域民俗文化。
历经岁月的打磨和风雨的侵蚀,村落形态还能不能保有它鲜明的特色?村落空间还能不能承载它原初的梦想?村落文化还能不能延续它厚重的生命?
?;す糯迓?,标识着乡土社会的文化觉醒。许多地方或列入文化遗产名录,提出“拯救老屋行动”,众筹资金,守护即将逝去的乡愁;或开展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挖掘村落文化基因,在开发性?;ぶ兄Υ炒迓浞⒄?或全面实施乡村记忆工程,通过微纪录片、深度文字解析等多种方式,留住沉睡中的历史映像和文明密码。
重建新民居,陶冶着乡民生活的文化素养。新一轮乡建热潮中,村庄整治、民居建设,更加重视凸显地方建筑形态特色,契合山水田园生态环境,彰显古风古韵地域文化。
修复原生态,展示着乡村建设的文化视野。河南信阳平桥区郝堂村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建设,创造的是有自己特色的“修复”模式。笔者走进郝堂,村口大树如盖,路旁花草如茵,豫南狗头门楼,柴扉轻掩小院,民居自然散布,溪水环村清流。农村新社区建设曾经有过大拆大建强迫农民上楼的风潮,当时平桥区的区委书记王继军给郝堂村建设定下的原则是: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落肌理、尊重群众意愿,不挖山、不砍树、不扒房、不填塘。郝堂村要做的是修复一个村庄,修复一种生活方式。
【民俗文化】
传统节庆、集体娱乐、庙会祭祀、红白喜事、地方戏曲等等,传承着民俗文化生动丰富的内容。它是村民乡土生活的历史积淀,也是乡村公共活动的平台资源,释放着协调村民行为、深化社区认同和维系乡村价值的功能。
民俗文化具有十分浓郁的乡土气息,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平添许多色彩。一些地方运用“民俗+”思维,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依托地方性传统民俗文化打造主题型农业公园、现代农庄和特色小镇。
乡土产业+民俗文化,也为产业业态的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笔者当年在湖南桂东县茶产业基地采访,对此感受真切。桂东客家山歌中的采茶调,清泉镇铜锣村的玲珑茶传统工艺,都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借此举办玲珑茶手工制作大赛,开发茶园休闲观光、体验农事等多项功能,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共生共荣。
在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多样选择和生活文明的品质提升中,民俗文化也获有了价值实现的更大空间。国人最为看重的春节,承载着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如今,亲人相聚庆祝春节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团圆旅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青山绿水、田间野味、民俗表演……亲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努力寻找慢的记忆和自然的气息,温习家的情趣和乡愁的滋味。
【手艺文化】
工业化的高歌猛进,让手工艺人感受到了无边的落寞和苍凉。
在后工业化时代,人们终于重新认知了传统手工艺,其中承载的习俗、情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终于被重新激活。手工艺人所执著的工匠精神,已经融入今天“中国制造”的产业文明。
与生活变迁相契合,传统手艺文化在人们消费视野的开阔和消费品位的提升中,拥有了更为便捷通达的回归生活渠道。江苏苏州市舟山村,是近代核雕发源地,传承梯队代代相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构建了舟山村的富民支柱产业。
与经济转型相契合,传统手艺文化在一二三产业的业态变革和融合创新中,探索着更为丰富多样的价值实现形态。一如贵州乡间的苗绣,“是苗家女人一生最值得荣耀的事情”。在市场力量的拉动中,精英领衔+本土传承,传统技艺闯出了产业化道路,从而改变了许多村庄面貌,提高了广大妇女地位。
与文化传播相契合,传统手艺文化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全球文化的互联互通中,开拓出更为广大的话语表达平台。笔者采访过蓝印花布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吴元新。默默几十年,他守护着这小小的青花世界。在他的推动下,蓝印花布俨然已成为感知中国的文化符号,传播中国的文化使者。
【乡贤文化】
中国乡村社会自古就有尚贤的传统,并由此生成了绵延不绝的乡贤文化,涵养着风习教化、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乡贤群体的再度登台令人欣喜。
新乡贤群体的成员构成更加广泛。传统中国的乡贤即乡绅。今日乡村,退休返乡的干部、教师、工人,怀揣金色梦想的大学生村官,投身创业热潮的返乡农民工,矢志反哺桑梓的成功企业家,积极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优秀基层干部,还有热心乡村公益事业自愿从事乡村建设的各方社会贤达,都可成为新的乡贤。
新乡贤群体的参与方式更加多样?;虻比什蝗?,参选主政,或当好顾问,参谋协调;或身在乡土,把根留住,或心在田园,发热发光;或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服务乡亲,或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造福乡里。
新乡贤群体的功能作用更加全面。新乡贤的嘉言懿行示范引领,有利于弘扬善行义举,传承乡村文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新乡贤深孚众望,在乡村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共通中,可以充分发挥排难解纷、和谐乡邻的特殊功能;新乡贤在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门路的开放等方面,都有其引领在前的明显优势。
【讲堂文化】
传统中国,书院、义学、私塾颇多,读书、讲学、敬贤风行。
新时期的讲堂文化又以新的形态活跃在乡村社区——
在齐鲁大地上,“孔子学堂”飘来缕缕书香。学堂通过讲道诵读、德行礼仪、家风建设等系列课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那些依然富有时代价值的儒学思想走进寻常百姓生活。在浙江乡村中,“文化礼堂”已经遍地开花。各地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守护文化根脉,将许多散落于民间、存活在百姓记忆之中的文化元素,融入村民精神家园的建设之中,彰显文化礼堂的生活化、本土化特质。在晋南盐湖区,“德孝文化大讲堂”巡讲活动深入人心。学者讲:用历史经典启发人;现身说:让鲜活榜样带动人;舞台演:用文艺作品感染人。讲堂着力于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友好、单位融洽、社会和谐,把德孝文化播撒到乡村城镇。
(三)
乡土文化的悄然复兴,给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一个撬动的支点,为中国农民的主体性发展增添了更加充足的文化自信。人们在乡土文化的复兴中,重新审视生活的内涵,重新发现生命的价值,重新构筑乡村的未来。
当然,乡土文化的复兴,不是单向度地怀旧复古。这是一种修复和回望,更是一次变革与新生。传统是它生存的土壤,现代是它发展的指向。我们应当努力的,是在开放性的思维中,在与城市文化、域外文化的互学互鉴中,去充分激活乡土传统的文化精华,去积极探寻乡土文化的现代表达,去充分释放乡村文明的核心价值。
同时,乡土文化的复兴,也不是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诚然,我们不能忽略市场机制在新一轮文化复兴中提供的能量和动力。但是,任何随意贴标签地装潢、破坏性地开发、过度商业化地变现,都是需要警惕需要摈弃的。乡土文化复兴的意义,全在于造福乡民,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拓展他们的发展空间,引领他们的文明进步。
再次,乡土文化的复兴,还得防止泡沫化、运动式地炒作和刮风。文化的进步是一种生长,一种发育,需要的是清风徐来,是雨露滋润,是阳光沐浴。尤其在当下特色小镇建设、乡土文化复兴热浪扑面而来之时,我们还需保持清醒头脑,记取历史教训,务必尊重中国特色乡情,尊重文化演进规律,尊重农民发展意愿,切实保持文化自信的定力,坚守乡土文化的本真,把握文化复兴的方向。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文化 乡村 乡土 文明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