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中国锚”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
把脉中国经济,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转型的思路并不仅仅是激活“旧动能”,更是培育“新动能”
“中国经济又让苦恼焦虑、喋喋不休的否定论者失算了”“‘世界经济引擎’的后劲依然充足”“我们必须拥抱世界,特别是中国”……这段时间,随着中国二季度经济数据“浮出水面”,西方不少学者和智库媒体纷纷发表文章,积极评价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基本面。西方对中国经济的“再发现”,也充分说明,“中国锚”正在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
每个人都希望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到确定性。相比于“阴霾笼罩”的世界经济,稳中有进的中国经济,确实堪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经济增速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到工业增速创下2015年以来最好水平,再到就业形势持续向好,稳定的增长、结构的优化、“含金量”的提升,令外媒一再惊叹,“中国充当了市场的稳定之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说过,经济学者要从“黑板经济学”回到“真实的世界”。站在远处,用“望远镜”遥望中国,多少还显得有些隔阂,走进中国人真实的生活世界,用“显微镜”观察正在发生的变化,可能会有更为深刻的感触。扫码进店、自动买单、没有收银员的“无人超市”,可以随意摘挂的“壁纸电视”,能够实现“一键感应”的智能家居……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正从纸上概念加速变成现实,“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为中国人民带来更加方便、快捷、新鲜体验的同时,也在革新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身处中国的国外友人不禁感慨,“一离开中国你就会觉得自己落伍了。”百姓的生活,是经济最直观的晴雨表。微观生活中的变化,折射的正是稳中向好的中国宏观经济:“转”的进程在加快、“新”的态势在显现、“活”的气质在提升。
时间总会给怀疑以最深刻的解答。几年前,中国大力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初,很多西方学者或多或少还在怀疑:仅靠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中国经济源头能否“再注活水”?当“扫码即开”的共享单车遍布街头,当“复兴号”驰骋于京沪高铁,当中国的家电企业实现从卖产品到提供智能装备的“蝶变”,再次把脉中国经济,他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国转型的思路并不仅仅是激活“旧动能”,更是培育“新动能”。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评价的,“中国曾经以廉价劳动力闻名于世,现在它有了其他东西来贡献给世界——创新?!辈欢喜ト鱿碌拇葱隆盎鹬帧?正成为中国奇迹“第二阶段”的新动能。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经济增速一度放缓,与其说是动力不足,毋宁说是新旧动能转换下的主动调整。
与“改旧”“育新”相比,中国在破解“硬约束”上的努力,同样令人瞩目。从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到因地制宜、分城施策调控房地产市场,再到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摆在重要位置,这几年,中国始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矢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既治标也治本,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在不断拔除风险源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发展理念,给世界以有益的启示。过去,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眼睛向西”,热衷于“西天取经”,而如今,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很多发达国家也纷纷提出要向东看,寻找“东方宝典”。
“中国经济何以能?”这是一个令无数人着迷的问题。但正如英国学者马丁·沃尔夫所言,一些人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误预言中国经济,其实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的思考方式解答“中国谜题”。对中国经济的误解,既有偏见,更有知识谱系的不足。在这个意义上,一些海外历史学者倡导的,跳出“西方中心论”,而“以中国为方法”,或许是更值得借鉴的观察中国的方法。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中国 经济 世界经济 中国锚 注入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