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美媒:从《孙子兵法》看中印对峙 中国占“势”

资料图:新疆军区直升机演练低空突防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8月7日文章,原题:孙子将如何理解中印洞朗对峙 《孙子兵法》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在与印度仍在持续进行的洞朗地区争执中,中国占有远比印度更多的“势”。
来自中印双方的历史文件和记录,甚至中英两国在19世纪末签署的条约都支持中国的立场,即洞朗是中国西藏自治区与锡金和不丹交界的一部分,而锡金已在1975年被印度侵占。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历史事实,但毗邻印度的洞朗就像一把“匕首”刺入印度在该地区的势力范围。不顾国际舆论的不利,印度似乎还在迫不及待并随心所欲地改变该地区的现状和规则,但目前的状况强烈暗示印度已将其自身逼入死角,并陷入军事和外交的两难境地。
而从所占据的“势”来说,印度在与中国持续进行的对峙中再次失分,因为印度在对阵的心理上就处于劣势。其实,早在1962年中印领土冲突中,中国士兵就曾如同千仞之山上的圆石从高原上“滚落”并横扫印度军队,导致新德里陷入难以承受的挫败感之中。多年来,这种情绪久久徘徊不去,尤其是在某些印度政客之中,并正在影响印度对当前对峙的反应。
虽然印度国防部长贾特利在今年6月底曾尖锐地指出,“2017年的印度不同于1962年的印度,”但仅有此类虚张声势无法为印度增“势”。现实是,首次在今年6月18日进入洞朗地区的印度士兵超过270人并有两辆推土机,但如今他们其实正在撤退。中国外交部表示,截至8月2日印军仍有48人连同1台推土机非法滞留在中国领土上。在某种程度上,贾特利有关印度正在崛起的说法是正确的。然而,如果说印度的崛起是一种成就的话,那么中国的崛起才是真正的奇迹。这样的对比同样适用于1962年以来印中两国军队的崛起和现代化程度。
即便如此,与印度发生军事冲突绝非中国乐见的选项。北京与新德里之间的合作关系史——例如1955年的万隆会议和此后开展的不结盟运动等——也证明两国(在有关争议问题上)和解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在目前与印度的(洞朗)对峙中,对中国来说,最好的结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通过“势”取得胜利。不过,即使事态滑向最糟糕的状况,中国亦将处于有利之势。问题是:新德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愿意阅读并理解正在从北京发出的信息。(作者为韩国延世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金凯,丁雨晴译)
编辑:曾珂
关键词:孙子兵法 中印对峙 中国占势


莫斯科民众纪念十月革命101周年
东京迪士尼举行圣诞巡游
2018上海艺术博览会开幕
进博会新闻中心庆祝记者节
万达集团组织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重庆红酒“博物馆”迎客 5000多种红酒集中展出
斯里兰卡总统宣布11月14日议会复会
2019年“科学突破奖”举行颁奖仪式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