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制造强国战略五大工程初战告捷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也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发布实施至今已满两年,各级政府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龙头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动作加快,收获了许多成果。国际关注超出预期,在肯定和赞誉之外,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针对这些疑问,本报记者梳理出了5个问题,深入采访业内权威专家,努力探寻答案,回应质疑。今天起,经济日报推出“聚焦中国制造”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中国制造2025》从发布实施至今已逾两年,进展是否符合预期?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进展基本符合预期,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中国与美、德、日等处于第一和第二方阵的制造强国的差距在缩小,二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已全面启动、初战告捷。
“《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发布之快、工作推动速度之快、各地政府与企业协会响应之积极都是符合预期的。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已成为中国参与新一轮工业革命全球竞争合作的标志性符号。”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说。
迅速形成规划体系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力争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进入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是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屈贤明说。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目前,“1+X”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5个重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质量品牌提升等2个专项行动指南,信息产业、制造业人才等4个发展规划指南共11个专项规划以及2个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为骨干,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工业“四基”发展目录等绿皮书为补充,各地抓落实的配套文件为支撑的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面协同的政策体系。
“与德国‘工业4.0’相比,《中国制造2025》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李北光坦言,《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已召开4次会议来部署重点工作,并召开了若干专题会议来推进工作。因此《中国制造2025》整体推进速度非常快,从中国工程院历时两年多的重大课题变成《中国制造2025》规划,又迅速形成了“1+X”规划体系,并构建起政策保障来一项一项重点落实。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表示,各地也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政策,多个“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群)成立。两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供给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取得积极进展,制造业转型升级速度进一步加快。
据李北光介绍,目前工信部统筹各地工业发展基础和产业布局,已批复同意宁波等12个城市和苏南5市、珠江西岸、长株潭、郑洛新等4个城市群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各试点城市(群)在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结合本地实际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转型升级新路径新模式上做出了有益尝试。
“《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情况符合预期,而国际对其的关注超出预期。美、德等国都将其视为中国建设制造强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弊笫廊?。
重大工程全面启动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五大工程,包括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强化基础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目前,五大工程已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
“在五大工程中,智能制造工程成效最为显著,智能转型已成为各行业尤其是骨干企业的实际行动?!弊笫廊樯芩?首批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化改造后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0%以上,最高达到2倍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最高降低60%。探索形成了一批较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在技术标准方面研究制定了数字化工厂参考模型等一批关键的标准,初步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架构。
同时,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挂牌成立,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创新中心进入创建阶段,各地区相继培育建立了35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不断深化,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59.6%。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达到425家和171家。
“对创新资源的整合,要靠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攻关。我们鼓励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一个领域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我们只选一家,这一家一定是水平最高的,要避免重复建设。而且省与省之间的创新中心也会联合起来,形成创新网络?!崩畋惫馑?。
两年来,工信部还安排了工业强基工程47个方向61个项目,推动工业基础能力稳步增强。核心基础零部件研发制造取得新进展,如高端航空紧固件等一批产品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技术,如高标准轴承钢材料形成了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若干先进基础工艺获得重要进步,如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不锈钢管实现产业化。产业技术基础不断夯实,如数控机床、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累计发布1.1万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第四代移动通信等97项提案成为国家标准。
规模扩张仍待改变
李北光表示,总体来看,实施《中国制造2025》两年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支撑制造业企稳回升、提升制造业能力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十大产业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重大成果:中国标准动车组取得突破并开始试运行,高精度数控齿轮磨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产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客机投入商业运营,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成功。
左世全强调,与以往发展制造业的方式不同,《中国制造2025》更注重基础能力和产业生态建设,这也恰恰是很多外媒对《中国制造2025》的评价。
“我们要加快巩固已有的技术优势,发挥我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优势。但要注意的是,我们还要长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规则制定等方面的优势,不要为取得的一点成绩沾沾自喜。要冷静地看到,我们和制造强国的差距还很大,《中国制造2025》才刚刚实施两年。”李北光坦言。
屈贤明分析说,从目前的综合数据统计分析来看,中国与美、德、日等处于第一和第二方阵的制造强国的差距在缩小,但主要是规模扩张带来的效果。虽然中国制造业扩张速度在降低,反映创新和绿色制造水平的持续发展指数增长可喜,但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的指数增长缓慢。总体看,要彻底改变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式,还需继续努力。
“随着《中国制造2025》推进,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扩张的转变过程一定会支撑制造业进一步发展,这是长期向好的态势。但是目前,中国制造的规模扩张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还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深度变革,扎实打好基础,道路还很漫长?!崩畋惫馇康鳌?/p>
同时,屈贤明坦言:“五大工程进展差异很大,总体看是智能制造很热、工业强基工程和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推进很难。这和我们当初的预期是一致的,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做更大的努力?!?/p>
屈贤明进一步指出,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要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彻底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四大难点,包括提高创新能力,从主要是跟踪式的模仿创新转变为并行乃至引领的创新模式;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发展滞后的问题,夯实制造业的发展基础;解决质量问题突出、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大力降低能源、材料消耗,降低废弃物排放。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坝芍泄俣认蛑泄柿孔涞牟椒ピ诩涌?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两个方面不是两三年就能全面实现的,还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需要从需求出发的技术创新,需要标准和客户认可度的提升,更需要付出长久的努力?!弊笫廊?。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制造 创新 中国 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



高铁实战演练迎接十一黄金周
改革开放40年:香港精耕国家金融“试验田”
肯尼亚国家图书馆设立中文图书阅览区
八月十八潮
世界上最贵的鞋子亮相 镶数钻石价值1700万美元
探访空客天津总装线
今年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中欧班列架起中波青少年友好交流平台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