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烧钱”能买孩子未来吗
“北京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余温还未散去,一篇“月薪三万,还撑不起孩子的暑假”又成为朋友圈热文,引发不少人的关注与讨论。
一位母亲抱怨,暑假期间,去掉给孩子去美国游学的费用、请保姆的费用、孩子钢琴考级的费用、游泳班的费用等,3万的月薪所剩无几。对此,有人共鸣,认为这位母亲说出了不少家庭的心声;有人则批判:与其说是在抱怨,不如说是在炫富。
其实假期补课的讨论绝非新话题,每每放假之际,有关游学、夏令营、补习班的讨论总能成为家长们热议的焦点,这次也不例外,只是困惑从普通收入家庭逐渐延展至富裕家庭,并被置于睽睽目光之下,作为公共议题讨论而已。
因爱之名,为孩子提供各种历练、学习和开阔眼界的机会本无可厚非,但里面有几个误区值得警惕。
首先,“所买即所得”这一经济学的维度未必适用于教育。对于家长来说,不能简单以金钱的投入来衡量教育的成效,也不能简单地将教育服务购买力等同于对孩子的爱?;谎灾?,家长在教育上投入多,孩子未必收获大。
教育是极其特殊的“服务”,我们常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心灵打动另外一个心灵”,就是在强调教育的特殊属性。不少家长陷入“高投入、高产出”的认识误区,正是因为并没有真正了解教育的真谛,而是在物质投入过程中寻找获得感,或通过购买教育服务来逃避本该对孩子有效陪伴的责任。
最值得警惕的是,在父母一味付出的过程中,孩子的诉求有可能是被忽视的,如孩子真正喜爱什么,孩子的意愿是什么,孩子究竟在意什么,这就直接导致了父母付出越多,孩子的压力越大、自由空间越小、快乐越少,孩子快乐越少,父母越想更多付出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教育成了“烧钱经济”,孩子“被”成为“碎钞机”,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过程距教育的本原也越来越远。人们常说,做父母是天下最没有门槛的事情,但是科学和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最考验智慧与责任的事情,正是在强调这个道理。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在朋友圈中晒育娃账单,还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焦虑。正如有人以博弈论阐释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相,只有所有人都减负,大家才能真正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有人增负,就会让减负的人陷入被动,几番权衡利弊,绝大多数家长只能选择增负,从而陷入教育的“囚徒困境”。
真正破解这个困境,不仅需要整个社会尽快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用人观,需要更多的学校坚守科学的育人理念,更需要家长们能够坚持健康的家庭教育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一些“短期功利”,多一些“风物长宜”;少一些“妈妈以为”,多一些“孩子适合”;少一些“你看人家的孩子”,多一些“我家的孩子很棒”。
世上本无枷,心锁困住人。期待,在人生这场长跑中,更多的家长能够少几分焦虑和攀比,多几分平和与从容。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孩子 教育 家长 烧钱
 
       
 

 甘肃阿克塞丹霞地貌“藏在深山人未识”
甘肃阿克塞丹霞地貌“藏在深山人未识”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28头鲸鱼搁浅死亡 画面令人痛心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28头鲸鱼搁浅死亡 画面令人痛心 欧洲政商人士呼吁维护全球贸易体系
欧洲政商人士呼吁维护全球贸易体系 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走进全国政协
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走进全国政协 华盛顿举行迷你火车展览
华盛顿举行迷你火车展览 走访世界最南端水电站项目
走访世界最南端水电站项目 贵州黄平举行第三届飞来者大会
贵州黄平举行第三届飞来者大会 中欧论坛汉堡峰会聚焦中欧对话合作
中欧论坛汉堡峰会聚焦中欧对话合作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