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拓展灵魂的深度 离开“舒适的陷阱”
暑假刚开始,一个大学生朋友就兴致勃勃地从图书馆借了10本书,然后千里迢迢地扛回了家,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要读完”。结果一个多月过去了,问他读书进展如何,他发来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说:“在家刷网剧、追漫画太开心,书恐怕只能原封不动地背回去了。”
陷于生活的“舒适”,这样的状态并不罕见。有些人每天一有空就追看情节狗血的网络小说,却不愿翻开一本有思想的书;有些人一到周末就要看嘻嘻哈哈的综艺或直播,却懒得欣赏一部有深度的电影……批评他们,他们还振振有词:“天天工作学习这么忙,有空就不能好好放松一下吗?”结果几年下来,他们发现自己毫无长进,又开始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
追求舒适是人的本性,但毕竟“任重”才能“道远”。很多时候,轻松快乐往往是个“甜蜜的陷阱”。而且这种陷阱会让你在不经意间越陷越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日日丧失斗志。就像当下的许多新媒体平台,不是以传播价值为导向,而是以用户为消费对象,怎么狗血怎么编,怎么欢脱怎么写,只为“博君一笑”??膳碌氖牵芏嗳司褪恰俺哉庖惶住?,越是花哨搞笑没头脑的文章点击量越大、转发率越高,结果恶性循环,“好看而没用”的文字随处可见。
好不好看和值不值得,其实是两个概念。拿读书来说,有些书属于“垃圾食品”,虽然感觉很美味,但实际上化学添加剂很多,吃完之后有害无益。而有些书却是“精神食粮”,或许看上去有些吓人,比如玄妙高深的《道德经》、长篇巨制的《战争与和平》、艰涩难懂的《判断力批判》,刚开始“啃”的时候确实难以下咽,但一旦真正用心“啃”完,不仅能给人带来内心的充实和深度的思考,更能使阅读的难题迎刃而解。
今天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如果一个人总是沉浸于轻浅的享受,而不读不看一点厚重深刻的东西,就很容易失去定力和根基,失去辨别和判断的能力,迷失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中。为什么一提笔就变成东抄西凑?为什么时常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什么总轻信人言沦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为什么一遇到棘手问题就会陷入无助?恐怕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懒于读书,疏于思考。
读书向来不是容易的事,但也只有经历痛苦、不断思索、长期积累,读书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光亮才能显现出来。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如今有许多人习惯了浅表化、碎片化的阅读,以为每天读几篇微信公号、刷一刷微博热点、看一看公知评论就是在学习在进步了。殊不知,想以悠闲舒适的方式获取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实则缘木求鱼、痴心妄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部部经典之作才是增加人生厚度的砝码。想要做个有深度的人,想让自己的内心时刻保持新鲜,就要克服惰性,把读书学习当做生活的习惯。而当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能以读书为好,而不是百无聊赖地寻求简单的快乐的时候,浮躁的时代风气也会随之一变。
离开舒适的陷阱,多读书,多思考,拓展灵魂的深度,你会发现人生大有不同。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深度 读书 拓展 灵魂 离开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