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中青网评:切莫诗化“格斗孤儿”的次坏选择

(资料图)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比死嗝娑宰钌畛恋谋?,涌动的不是抽象的义愤填膺,而是凛然的心生悲悯。
最近,一段讲述“格斗孤儿”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视频中两个来自四川凉山的14岁小男孩,被成都的一家格斗俱乐部收养,每天练习综合格斗术,并涉嫌参加商业演出。那些打拳的孩子说,一旦被淘汰,就要回家吃煮洋芋。俱乐部方面表示并未安排其参加商演。25日上午,中共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凉山正在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教育局核实调查此事。
当城里的孩子在为王者荣耀的段位而苦恼的时候,他们,却要面临“安逸地吃洋芋”还是“辛酸地吃牛肉”的生存抉择。
当然,能有这种选择的,在茫茫大凉山里,还未必是大多数孩子的权利与自由。此前,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发布2017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留守儿童数量大、问题多。民政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父母外出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民政部明确,无监护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责令其返回。只不过,初心美好,现实残酷。家长的生存焦虑,比孩子的权益发展显然偏重更多。
“格斗孤儿”事件仍在发酵,真相迟早水落石出。在国内舆论场,出现了两种论调:一种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质问这些孩子怎么不回家吃冷饮玩游戏去、质疑地方部门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不仁不义、质询未成年人相关底线的权益如何落地……一种是理性的经验主义。抛开法令条文上的铿锵道理,只问一句,你把这些孩子“解救”回去,然后呢?事实的真相,就是没有“然后”了。这些穷人的孤儿,在城市有“被展览”的嫌疑,甚至在尊严上有“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意味;可生存的境遇、上流的艰难,远比残酷的肉搏更叫人动魄惊心。
一种凉薄的风向,渐次成为舆情主流:在“格斗孤儿”事件上,所谓理性的“次坏选择”,一不小心就占了上风。
因为他们,可以指着鼻子骂理想主义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不奇怪,早些年,同样是四川凉山,孩子们去深圳的血汗工厂沦为童工,但面对社会各界的“解救”,几乎无人心存感激。一个悲怆事实是:血汗工厂虽暗无天日,可家乡并不诗意、更不温情如许。有数据说,2014年,凉山农村人均生活消费年支出仅为5456元,其中食品支出为2878元,平均下来每天7.88元。熟悉平均工资逻辑的,大概就可以估算一下,孤儿们多久能吃上一次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风浪里走过来,好像特别能理解镣铐下的生活。就像有论者所言,“即便他们将来进入不了UFC,成为不了职业拳手,也可以凭借这身手艺,赚口饭吃”。
坦白说,对于这种市侩的逻辑,你不能说它有多么恶意,却始终叫人心底寒凉。
只想问两个最简单的问题:第一,这些混迹在格斗场的孩子,天生就是“手艺”的命、而注定成不了大气象?这种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何其“毒”、何其“丧”?第二,中国眼下的格局和体量,已经到了承载不起这些孩子童年的地步了吗?不谈官方的义务教育,即便是民间的慈善力量,扶持好这些孩子,总是可以的吧。放弃职能责任、规避社会担当,一味把孩子往“宿命”的路上驱赶——大凉山的穷孩子,活该没有“诗与远方”?
穷,许是残酷而痛苦的事实;安于穷困的命运,却是绝望而残蛮的催眠。
尽管格斗或能改变人生,但是别忘了,这个国家与社会、这个民族与时代,不该把穷孩子们辽阔的未来,蜷缩在一个格斗的笼子里。底线不容僭越、人性不容勾兑,宽纵“格斗孤儿”的次坏选择,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反思与追问,即便如堂吉诃德般或感无力,但叫人心有光亮,叫人鼓舞前行。何况,再问一句,在“格斗孤儿”事件上,我们真的使尽洪荒之力了吗?(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中青网评 格斗 孤儿 选择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