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脱贫攻坚关键要破解“精神贫困”
脱贫是谁的事?是贫困户的事,是政府的事,是全社会的事,但归根结底,还是贫困户自己的事。然而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多个贫困县调研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开始进入“深水区”,部分贫困户精神贫困问题日益凸显,“我要脱贫”异化为“要我脱贫”,脱贫主动性、主体性不强,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7月12日 新华网)
近几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聚力民生改善、狠啃脱贫“硬骨头”,“全球脱贫成果九成属中国”。然而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却也难免有不和谐的杂音,部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力不足、“精神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消极无为。据媒体报道,有贫困户宁愿窝在山旮旯、也不外出务工,有的贫困户愿意养牛、却向扶贫干部要饲料和工钱,有贫困户把扶贫羊宰来吃掉,也有贫困户“给钱我才干”、甚至“给钱我也不干”……
有得过且过之心、无奋发脱贫之志,这样的贫困户不仅在物质上贫困,在精神上也贫穷。他们把“苦熬”当常态、一味“坐等花开”,对改变现状不急切、不上心,把自己当成脱贫攻坚的局外人。长此以往,纵然扶贫政策再好、扶贫干部再拼命,脱贫成效恐怕也相当有限。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有的贫困群众何以陷入精神贫穷呢?一是贫困程度深、致富能力弱,习惯于在贫穷中熬日子;二是因为政策执行出了偏差、扶贫成了给钱、送粮、发救济,助长了“等靠要”的思想;三是瞎指挥、急功近利的“扶贫秀”,冷了群众的热心肠。
脱贫攻坚见成效,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更要破解“精神贫困”。对此,党和政府要打好组合拳。一方面正观念、富“脑袋”,强化教育引导、树立正面典型,涵养脱贫光荣的风气,提振群众自主脱贫的精气神;二是出实招、富“口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并重,以实干彰显真心、用成效激励群众,充分激发出脱贫的内生动力。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脱贫 攻坚 贫困户


梅花奖艺术团赴新疆慰问演出
联合国副秘书长警告也门面临特大饥荒
距矿工被困区域还剩17米 尚无新发现被困人员
八一飞行表演队:“蓝天仪仗”劲舞苍穹
航拍港珠澳大桥香港段
特朗普威胁中断或大幅削减对中美洲三国援助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访问安提瓜和巴布达
比利时国王访问葡萄牙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