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北京就业“京党硕男”最受欢迎?顶尖大学本科就业成少数
我毕业了。
这个毕业季,我填了几十张关于未来去向的统计表。在这所顶尖大学里,像我这样本科毕业就工作的学生属于少数,每一个老师都反复向我确认录用通知是否靠谱,一定让我联系雇主开一张录用证明。
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人山人海。挤在黑压压的人群里,我知道我马上会成为密密麻麻统计表格里的一个数字,怎么想都是一件可怕的事。
每到毕业季,应届生人数、就业率、就业平均薪酬的数据,总能吸引整个社会的目光。薪酬高低本是件私密的事,却成了公众衡量学校、专业优劣的重要标准,影响风评和后几年的报考人数。
还在象牙塔里的人不声不响地关注着这些表格,希望窥见数年后自己的境遇。而站在毕业分水岭上的几百万分之一——比如我,则忍不住把难辨真假的平均薪酬数据往自己身上套,然后戏谑道:我拖了母校的后腿。
当然,这话是笑着说的。笑容能够掩盖焦虑。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今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比去年要多30万人?;购迷诰迷鏊俜呕旱慕裉?,社会更加宽容了,“慢就业”和多元选择,成为可以接受的事情。
但是,焦虑仍然从每一条缝隙钻到校园中来。
读大学时,我们目睹了北京房价翻番。有人算了一笔账,想要在北京购买一套五环外的小房子,除了数百万元的首付,月供超过了清华本科生毕业5年后平均薪水最高那个专业的月薪——至少根据那些薪酬统计数字是这样的。同学们开着“清华北大毕业生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什么”的玩笑,脸上带着笑。
刺激着“天之骄子”神经的,还有一纸户口,它意味着教育、医疗等一连串公共服务资源。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的指标也在压缩,2017年起还实行“总量封顶”。根据清华、北大等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最近4年,它们的本科生留京率降低了近一半。我大学最好的朋友在父母的敦促下选择了去深圳工作,因为那里是一线城市里唯一能为本科毕业的他立刻解决户口的地方。
细数下来,在北京就业市场最受欢迎的“京、党、硕、男”四大标准,我只占了“男”一项,就这还是父母给的。
我可能是这个焦虑的群体里最不焦虑的人,因为我不在乎那些表格上的数字和所谓的衡量成功的种种标准。
某种意义上,焦虑和迷茫也许就是人生的常态,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彷徨。父母年少轻狂时,也一定思考过人生,可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他们还没毕业时就降到头上。
我很少听父辈谈梦想。在他们年轻时,面包真的是一样重要的东西。30多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0多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这一辈很少再为生计发愁。但新的迷茫出现了。
在上大学前的那些年里,我们多数人一直被教导要做一个好学生,考一所好大学,却很少有人懂得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今天,人们批判大学培养了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感慨当代大学生得了“空心病”,其实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美国作家亚历山德拉·罗宾斯曾经和精英学校的学生们共处一年,在《优等生们》一书中,她概括优等生:头脑中唯一的想法是“成功”,内心里仅存的感触是“焦虑”。
没有人不害怕失败,于是人们趋于保守,选择从众。失败会给人带来痛苦,但如果因此选择稳妥和平庸的生活,永远都不会找到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
在这个“心灵鸡汤”泛滥的年代,似乎人人都在为梦想拼搏,动辄“星辰大?!保笆驮斗健?;电子游戏、二次元动漫,虚拟的世界混淆着与现实的边界,很多人就此停下脚步,咒骂生活是个骗子。
其实焦虑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沉溺在这样的情绪里,连迈出下一步的勇气都丢失了。
我知道,从今年起,夏天的滋味就变了,它不再意味着大汗淋漓的球场,可以随时和同学把酒言欢的夜晚。夏天本就是酷暑,暑假只属于学生。
我们的毕业典礼上,一位教授致辞说,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心中的召唤,即使不是“为人民服务”这般崇高的理想。
因为那是让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东西。
我喝下了这口浓浓的“鸡汤”。我拖了母校的后腿,没关系。
编辑:梁霄
关键词:北京 就业 顶尖大学 本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