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揭秘:圆明园废墟下文物不计其数
灵动的“鎏金铜象首”、精致的“雀笼黄釉琉璃”、古朴的“嘉庆御制刻石”……这些光听名字就立马显得“高大上”的文物,不是藏在各大拍卖所的展示厅里,而是来自于圆明园的废墟之下。
近日,圆明园考古小组向公众展示了他们21年来的考古挖掘成果。通过这106件“有故事”的展品,似乎能一窥“万园之园”曾经的恢宏气势。

圆明园曾历经数次人为洗劫,以致破败无存。1860年,英法联军对它进行了焚毁和劫掠,但还有部分建筑遗存。同治时代,清廷曾有过重修圆明园的规划,但困于资金匮乏、朝臣反对而作罢。1900年庚子之变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又对圆明园进行了焚毁。
清朝灭亡后,圆明园成了无人管无人问的地方。周边村民蜂拥而至,挖山取土,搬砖拆屋,更有甚者,直接搬进园内居住……园内建筑物基座方砖,至今都遗存着人为剥离的痕迹。
经过这番折腾,圆明园地面遗存几近于无。人们在游览观赏之余,往往会感慨唏嘘,慨叹园内艺术瑰宝,在焚烧抢掠中大多下落不明。而远在异国他乡的圆明园文物,便时刻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
前些年,圆明园十二铜兽首拍卖以及回归的新闻,曾引起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但这些铜兽首,不过是圆明园海晏堂喷水池的构件,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一个个“水龙头”,艺术价值有限,但仅仅打上了“圆明园文物”的烙印,不仅知名度腾跃,身价更是暴涨。
其实许多珍贵的文物,仍旧留存在圆明园中,它们在历次劫难中阴差阳错深埋在了废墟之下。

这次展览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一尊鎏金铜象首。这是2014年考古队在发掘大宫门河道周边文物时,于河底淤泥中无意发现的。当这个泥疙瘩被送进实验室,经半个月清洗后,才露出了自己的“真容”。象首上有长而卷的鼻子、长牙、大耳,制作工艺考究,整体造型精巧,线条流畅自然,神态安详逼真,虽饱经风霜荡涤,但在灯光下依旧金光闪耀。
象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高贵吉祥的象征。在佛教里,它是普贤菩萨的坐骑,代表着至大和功德圆满。古代帝王也喜欢制作大象雕塑,并把它们放置在殿前作为装饰物。圆明园考古小组推测,这个鎏金铜象首,也应该是某个器物比如鼎或炉的一部分。在大象摆件被整体运走时,象首可能不小心掉入河中,幸运留存至今。
通过这个象首,可以对圆明园文物和古代制作工艺稍稍“管中窥豹”。鎏金是一种精深的制作工艺,不仅程序繁琐复杂,而且花费金额巨大,鎏金铜象首的出土,代表了清朝铸造技术和鎏金工艺的水平。
而像这个象首一样,如“天地母”佛尊、绿琉璃脊兽,都是在圆明园的废墟之下发现采掘出的。
据了解,圆明园全盛时,共有100多处景点,240多万平方米的陆地面积,其中文物更是不计其数。目前的文物发掘,只完成了不足5万平方米,就已发现了5万多件文物。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进行,那些长眠地下的文物将不断出土,带给世人更多的惊喜和深思。
编辑:杨岚
关键词:圆明园废墟 圆明园废墟下文物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