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全国对口援疆20年成就综述
从帕米尔高原到准噶尔盆地,从塔里木河畔到天山脚下,一幢幢彩钢板覆顶的安居房替代了红柳芭子房,一条条平坦顺直的柏油路代替了泥路沙道,一座座“卫星工厂”让种地放羊的农牧民穿上工装拿工资……行走天山南北,没有人能忽视中国西陲正在发生的巨变。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全国对口援疆创下的共和国历史之最:支援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新疆因此迎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各省份的支持。自1997年首批对口支援新疆干部抵疆后,2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委、19省市贯彻落实中央治疆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近两万名援疆干部和技术人才西出阳关,致力解决受援地各族群众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进步。
民生优先基础改善人心暖
新疆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对口援疆特别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启动后,新疆民生受益最大。“十二五”共实施援疆项目5161个,投入资金580.3亿元。在此期间,500多万各族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20多万劳动力稳定就业,新建学校222所,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今年秋季,祖辈喝“涝坝水”的和田居民,有望用上“北京标准”的自来水,彻底告别苦咸水。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北京援疆实施的民生工程,“真情援疆”“首善标准”让连片贫困面最大的和田绿洲变了模样。
走进由江苏援建的阿合奇县阿合奇镇无锡新村,座座崭新小楼排列整齐,条条笔直的柏油路纵横通达,村里文化室、广场、便民超市配套齐全,农牧民家水、电、暖、气、厕一应俱全。
万里援疆,民生为重。受益于大规模的援疆投入,新疆落后的基础设施得以改观,南北疆乡村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水平跨越式提高。
立足长远就业增收接地气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在援疆干部的引领下,“南雁北飞”和“引凤筑巢”正变为现实。短短几年间,偏远落后的南疆地区,一批内地优势产业和企业相继涌入,实现了前所未见的跨越。
据国家发改委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援疆省市进一步加大产业援疆力度,安排产业促进就业援疆资金130多亿元,吸纳富余劳动力50多万人次。援受双方共同探索实践了“总部+卫星工厂”等产业布局模式,积极推动就业岗位向乡、村、户辐射延伸,方便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继重点解决民生问题之后,19个对口援疆省市又将援助重心向扶贫帮困倾斜。针对南疆地区“丰年越温,灾年返贫”现象以及二、三产业处在初级阶段、拉动就业有限的现状,援疆省市坚持“就业第一”,引导各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交流交融强基固本久久为功
智力援疆、人才援疆是提升新疆发展软实力的关键。20年间,先后有九批19000余名干部被选派至新疆。其中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有三批次15000名内地干部深入天山南北。他们不畏辛苦,用汗水和付出来换取边疆各族同胞的幸福。
不仅如此,援疆省市还通过自身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实施人才“组团式”援疆,促进基层的教育、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整体性提升。
与此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培训方式,援疆省市教育、医疗、人才等软性援疆项目力度正逐年加大,为受援地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05万人次,有效提升了新疆干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开阔了广大基层干部的视野。
随着援疆工作的深入,中央部委、援疆省市深切地认识到,对口援疆是促进新疆与内地之间加深交流交往、增进各民族团结融合的纽带,结合自身优势、带有创新色彩的“自选动作”不断推出,推动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互动交流,丰富了交往交融的内涵,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携手发力。(记者 丁建刚 关俏俏 符晓波)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援疆 全国 干部 省市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