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中国航天科工:国之千城 民之卫士
2017年7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的“砥砺奋进新国企”系列采访活动走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创造我国商业发射最快记录的快舟火箭,服务于82万企业用户的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INDICS,涉及上万台计算机的自主可控信息安全系统,防伪税控“利?!?、海鹰无人机、灭火“导弹”、给地下管线做“CT扫描”的探地雷达……这些高精尖的航天产品背后,都有着同一张闪亮名片:中国最大的导弹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新产业:商业航天扬帆起航
这五年来,一大批中国航天的新技术引爆世人眼球,航天技术的商业化随之成为新的亮点。目前,全球航天经济总量已达33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产业占比超70%。而在我国,新时期以来,坚持推动航天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加强军民融合领域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高大上”的航天技术已然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航天科工国内率先发布千亿商业航天项目规划,持续推动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实施;快舟一号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发射,从签订合同到发射仅历时8个月,顺利完成 “商业航天第一单”;开拓者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鲲一号”,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航天科工已具备独立自主研制各类典型空间飞行器及平台的能力;面向商业航天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式开建,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将实施一周内连发4颗卫星,实践卫星星座的快速构建……近年来,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领域深耕细作,一连串的可喜成果让社会各界感叹。
“当前全球航天技术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商业航天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目前,我国发展商业航天大气候已经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对于商业航天的发展态势作出明确判断。
不同于以国家投入为主的传统航天产业发展,航天科工以商业化模式发展航天产业的原则,坚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三创新”的发展思路,着力以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来发展产业,2016年初,在国内率先成立了首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随后,依托航天云网平台设立“商业航天专区”,分批对外发布项目合作与配套协作指南,并按照互惠互利的商业规则选择合作伙伴。同时,航天科工牵头设立“航天湖北长江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商业航天产业。
面向未来,航天科工将继续坚持“以商业化模式发展航天产业”的原则,以“三创新”为抓手,在国内率先开展1609工程,包括飞云工程、快云工程、行云工程、虹云工程、腾云工程以及商业航天商业模式创新工程。其中,以飞云工程为依托,构建基于无人机平台的空中局域网;以快云工程为依托,构建基于浮空器平台的临近空间局域网;以行云工程为依托,构建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以虹云工程为依托,构建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形成空间、临近空间、空中、地面四位一体的信息网络;以腾云工程为依托,形成空天往返飞行能力;以商业模式创新为载体,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国际资源,持续引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新平台: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
在新一轮全球工业革命中,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我国拥有相对较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业务齐备、产业链完整,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必须抓住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窗口期”。在高红卫看来,建设可以满足各类企业需求的中国人自己的工业云平台,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军民深度融合的需要,更是保障我国制造业主权的需要。
早在2009年,中国航天科工李伯虎院士就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云制造的理念;2015年,世界首批、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航天云网正式上线,在2017年6月举办的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上,航天科工正式全球发布工业云平台INDICS。航天科工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在推动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和军用技术成果转化为民用的同时,广泛吸纳全社会中小企业参与国防工程建设,进而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目前,作为我国唯一提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公共服务的云平台INDICS,技术上与西门子公司的MindSphere云平台、GE公司的Predix云平台处于同一水平,并在平台功能和应用场景上更为丰富,推广应用的速度与成效优势明显。INDICS已在北京、广东、浙江、江苏、贵州、江西、湖北、四川等国内区域和德国、伊朗等国外地区落地,入驻企业超82万家,其中境外企业3000多户,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私营企业占比超过90%,与线下实际分布一致;业务运行过程嵌入云平台企业1500余家,设备接入云平台6000余台,这是全球已知嵌入企业数和接入设备数最多的云平台。
INDICS可供合作项目440多万个,已向线上企业开放126款大型高端工业软件、3000余项设备设施资源、1.37万项专利、3.58万份标准、上百位专家构成的云资源池;线下接入了近千台的制造设备,为近百家企业提供了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2016年入驻企业总产出超过450亿元,部分传统产业用户的应用项目节省研发成本30%以上,缩短研发周期60%以上,产品研制、生产、服务全寿命经营绩效提升10%以上。
航天科工以内部企业作为“试验田”,着力打开集团内部军工院所之间的数字围墙,打通军工内部资源与社会资源间的“最后一公里”隔离带,推动科研生产能力由封闭固化自我配套转向竞争性共享配置,显著提升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运用效率。目前,利用云平台提供的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试验功能后,实现大幅度降低成本、压缩时间、提高质量的案例比比皆是。航天科工所属河南航天总公司数控机床主轴利用率从之前的30%左右达到目前的80%,操作工人的数量仅为原来的六分之一,既提前了进度,又保证了质量,还降低了生产综合成本;二院二部创新开展电缆三维协同设计与制造,压缩工作周期60%以上,减轻电缆网重量15%-30%,产品可靠性明显提高;航天电器公司在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7%的同时,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升224%。
工业经济时代,大多数企业受制于自身制造能力的限制,仅有那些国际一流企业才有可能将超一流的创意变为超一流的产品。而如今,工业互联网上的每个企业(哪怕是小微企业),只要拥有超一流的创意,都有可能通过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的方式生产出超一流的产品?!叭巳私钥芍圃臁钡姆⒄估砟钜泊俳纬纱笾行∑笠等诤戏⒄沟牧己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动能。
新系统:打造信息安全的“铜墙铁壁”
从2008年的微软“黑屏”事件到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如何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始终是全民关注的焦点?;诠砥骱筒僮飨低车募扑慊芊衤闳粘0旃男枰?在航天科工自主可控信息系统面前,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据航天科工相关技术专家介绍,目前我国重要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个人电脑中采用的处理器、操作系统、存储设备等均严重依赖国外进口,构建起“铜墙铁壁”般的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及安全防护体系,是一项关乎国家信息安全“命脉”的“民族工程”。
自2014年起,中国航天科工依靠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率先开展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及应用试点工程,首开全国大型企业集团级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应用先河,目前已有上万台自主可控计算机终端得到应用。经过两年多实践,航天科工在自主可控关键技术攻关、试点工程应用、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新型自主可控终端用户体验由“可用”达到“好用”水平;联合开发的高性能数据一体机上线,邮件系统累计发送数万份电子邮件;政府自主可控计算机采购项目不断中标,知名度与日俱增;元心自主可控移动操作系统已经在移动政务、移动警务、移动巡检等领域成功实现应用。
目前,中国航天科工成功实现近20个自主可控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并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关键软硬件产品研发、迁移适配、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这是我国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成果首次应用于国家大型军工企业的成功实践,表明我国在摆脱国外信息技术封锁、实现信息系统大规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新进展。
新工程:从“金税”到“营改增”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数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一年来,累计减税近7000亿元。这个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实际上,这里面就有航天信息的功劳。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体制,当时普遍存在假发票、偷税漏税等问题。1994年,航天人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攻克了系统架构和数字密码难题,突破安全芯片等关键技术,能够在当时不联网的情况下实现单机控制税源,识别假发票、阴阳发票,防止人情税和偷漏税,彻底解决了增值税伪造发票等问题。
新时期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意味着从征税方式、征税群体、税率到软件系统、硬件设备等一系列的复杂变化。航天科工航天科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营改增”提供核心设备与服务,完成了多个行业“营改增”的全国推广,服务企业用户900万户,为营改增税控系统保驾护航。
航天人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系统进行全面升级,这又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升级后的新系统,企业开发票时,卖了什么、卖给谁了、交了多少税都可实时传输到国家税务总局数据中心,国家可以随时查询分析税务信息,一改过去由各省自我监管的形式。企业可以像手机更新APP一样,对系统进行在线升级。其中,核心设备金税盘CA验证灌装的设计,就像网银U盾一样?;ど璞冈谕缁肪诚掳踩诵?。
更加重要的是,“营改增”覆盖全行业后,系统产生大数据的准确性是以前逐级上报所不能比拟,各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国家可据此精准分析经济走势,进行宏观调控。
作为“金税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税控系统的推广实施,在遏制增值税偷骗税的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经过20多年的平稳运行,航天人不断适应时势变化对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进行了4次大规模创新升级,实现了增值税征管的信息化、自动化、集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新方向:为“安康乐知”保驾护航
在高楼林立的灭火现场,在抗震抢险的一线,在反恐维稳的战场,在刑侦禁毒的山区,在人迹罕至的能源管线处……由航天科工制造的既能“上天”又能“入地”、“入海”的“神兵利器”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服务国计民生的“神兵利器”,为人们生活的“安康乐知”保驾护航。
2014年9月,研发的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制证设备及系统在全国全面启用,实现了全程自主办理,让一场说走就走的港澳旅游不再是梦想;在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尼泊尔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应急救援装备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驰援灾区;航天安??萍枷低吵晒ΡU狭吮本┌略嘶帷⒐煸谋戎卮蠼谇烊禄疃?成功实现了从“大型活动安?!毕颉捌桨渤鞘小薄ⅰ爸腔鄢鞘小毕低彻こ痰淖萆钔卣?成功开发的“天网一号”低空慢速小目标探测与拦截系统、高空灭火装置等“民用导弹”破解了反恐和灭火的国际难题;全国首个城市地下管线综合项目在德州市正式落地,守护城市平安,探地雷达可以实现对地下管线的“无损检测”;海鹰无人机可以24小时全天候实施监控,可在低温环境下工作,已成功应用于国土测绘、警用巡逻、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众多行业领域……这一次次跨越与融合,不仅让中国航天科工走出了一条军民深度融合之路,更体现着作为国家顶梁柱企业的情怀和担当。
2016年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32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65%,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集团公司的整体营业收入规模。对于航天科工在未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主战场和大方向,航天科工有着明确的思路。高红卫董事长表示,安、康、乐、知将会驱动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安就是安全、康就是健康、乐就是欢乐、知就是知识。因此,航天科工将高度关注百姓“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高度重视发展信息技术、智慧产业、智能技术的应用,高度关注颠覆式创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航天 科工 商业 企业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