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悠久历史的见证——记澳门仁慈堂博物馆

巴洛克风格的仁慈堂大楼。记者 苏 宁摄
澳门的新马路一带就像北京的王府井,是游客必到之地。在最中心区域的议事亭前的喷水池边,一座典雅秀丽的西式建筑静静伫立。白色的墙体,绿色的边框,圆柱和拱门凝结成典型的巴洛克风格,这就是始建于18世纪中叶的仁慈堂大楼,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2005年,它与澳门其他20多座建筑共同构成的“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6世纪中叶,随着葡萄牙人的到来,作为葡萄牙国教的天主教逐渐在澳门落地生根。早在1569年,热衷慈善事业的贾尼路主教在到达澳门后的第二年便创立了仁慈堂。
仁慈堂与澳门的历史交织发展,许多重大事件,或多或少都曾有仁慈堂的参与和见证,仁慈堂的历史甚至比澳葡政府还悠久。在悠长的历史中,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还开设了育婴堂、麻风病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根据史料记载,仁慈堂的麻风病院是澳门历史上第一所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仁慈堂不仅为社会基层提供医疗和社会救济,甚或参与金融领域的活动,是中国最早发行中西式彩票的地方。
尽管仁慈堂门前人流熙熙攘攘,不少游客都以这座漂亮的建筑为背景拍照,但少有人知道这座二层小楼上还藏有一座博物馆,更鲜有游客登楼参观。
为了让澳门市民及游客了解仁慈堂的宗旨和历史,发扬助人仗义的仁爱精神,仁慈堂耗资200万澳门元对大楼进行装修并改善安保系统。2001年12月14日,时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主持了仁慈堂博物馆开幕仪式。10年后博物馆进行扩建,2011年12月6日,行政长官崔世安为仁慈堂博物馆新展厅主持落成揭幕礼。
进入博物馆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澳门天主教区第一任主教——贾尼路先生的头像雕塑,以此表示对这位创办者的敬意。博物馆2000多件收藏品分布在两间展室,第一间主要展示的是与天主教以及仁慈堂有关的瓷器、牙雕、木雕、银器及书籍文献等,还有当初仁慈堂创办的白马行医院的铜钟。放在展室正中央位置、最令人注目的展品是一部1627年1月草拟通过并于1662年手抄而成的《澳门仁慈堂章程》正本,它是这里最早、保存最久的历史文献。另一间展室里正面墙上悬挂着绘于18世纪的贾尼路主教全身油画,下方的小玻璃方框内还有他的头颅遗骨和陪葬的十字架。东西方文化和睦共存的史实,在这些展品上得到了集中呈现。
仁慈堂的慈善工作延续了数百年。早在一个多世纪前,仁慈堂就已开展长者服务,所在地便是广为人知的“婆仔屋”。这处当年收容无依妇孺的院舍,2009年1月已经华丽转身——改建为仁慈堂婆仔屋文化及创意产业空间,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辟新址的仁慈堂安老院,经过几次扩建、翻新,现在可供120位长者入住。1637年成立的女童孤儿院,现在是提供葡语和中文学前教育的托儿所,可托管258名年龄由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弥补了社会上葡语托儿服务的不足。
创办于1960年的盲人重建中心,是澳门唯一一所为视觉受损者设立的社会服务机构。中心为16岁以上患有严重视障人士提供活动场所、职业技能训练,如毛线编织、藤编等,帮助他们重返和融入社会。目前中心的学员主要是24岁至70岁之间的严重视障人士。
除了固有的社会服务项目,仁慈堂因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为贫困人士、家庭以及有需要的地方如灾区等提供支持。当年汶川地震、海地地震等大灾发生时,仁慈堂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正是由于这样长期传承的善行善举,澳门仁慈堂在2002年获得政府颁发奖励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士或实体的“仁爱功绩勋章”。2009年,担任仁慈堂值理会主席10多年的飞安达先生同样获此殊荣。
7月初,在庆祝仁慈堂成立448周年的活动上,飞安达表示,仁慈堂作为慈善团体,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为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务。今后会一如既往延续仁慈堂的优良传统,深层拓展小区服务,珍惜前人的丰功伟绩,继续肩负历史使命。(记者 苏 宁)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澳门 博物馆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