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自行车承载中国时代变迁 从凭票供应到人人共享(图)
高志刚依然记得他一个清脆的铃声,引得半条街的人都回头瞩目的情景。
上世纪80年代,高志刚谋取了一份在邮局当差的工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期,他上班头一天就配发了一辆自行车。
这位今年55岁的投递员在河南省郑州市一家邮局内向中新社记者说,“我的工作离不开自行车,我这辈子就和自行车有缘。”
“我会大撒把(骑车时双手离把),我还能用一辆车载7个人。”令高志刚始料未及,10多年前,他们的“坐骑”由自行车统一更换为电动车。这无异于“自废武功”。
像高志刚一样,中国不少民众很多年都没骑过自行车了。但他们最近却迷上了一种通过互联网共享的无桩单车。扫码骑走、手机付费,共享单车在各大城市风生水起。
从凭票供应到人人共享,小小的两个轮子,承载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
凭票时代的奢侈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繁华都市,抑或穷乡僻壤,人人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傲。自行车是凭票供应下的奢侈品。
当时,郑州一家拥有百余名职工的副食品厂只分到一张自行车票。票给谁?众人无奈抓阄抉择。
“就像中了大奖?!苯衲?5岁的刘克礼成为那名幸运者,这也是他家中第一辆自行车的由来。据说,还有人通过先买车把、后买车轮的方法进行拼装。
凭票供应的年代,多数人只能“望车兴叹”。即使是10年后,当高志刚通过单位配发的形式获得自行车后,“骑车打个铃,半条街的人都出门看”。
自行车广受追捧,成为当时不少年轻人的必备嫁妆。时至今日,它依旧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改革开放后,凭票供应的窘况一去不返。自行车从此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物。
大众工具的“弃儿”
有统计数据显示,到1993年,中国城市自行车平均保有量达到顶峰,每百户家庭拥有197辆?!白孕谐低豕庇纱说妹?。
但这样的盛景并不长,很快马路上又出现了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
多年后,高志刚在参加朋友聚会时发现,有人开始偷偷地把自行车藏到一边。他还发现,一些孩子不乐意让骑自行车的家长去接送上学。骑车,突然变得寒碜起来。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开始把自行车看作是“道路抢夺者”。数量庞大的自行车,成了交通不畅的负累。
自行车主人的脸上没了昔日的傲气和洋气,更多的是奔走于生活中的一种疲态。
尤其21世纪后,自行车的命运急转直下。普通家庭鲜有购买,就连邮局这种用车大户都为职员更换起电动车。
曾经的拥趸——在校大学生们也将其束之高阁,国内高校纷纷出现“僵尸车”。
过气的自行车,一夜之间成了“弃儿”。
人人共享的新模式
时代更迭,看似穷途末路的自行车却又“柳暗花明”。
在健身房,人们踏着音乐的节拍练起动感单车。每逢假日,一群群骑友团穿梭在城市、乡村。
中国各地的自行车赛事、骑行活动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自行车成了环保健康的运动符号。
特别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宫金杰/钟天使组合夺冠、为中国拿到史上第一枚自行车奥运金牌后,一度被打入“冷宫”的自行车重回公众视线。
仿佛是一个转机,不久后,色彩绚丽的共享单车出现在国内各大城市街头。清脆的铃声,又在人们耳畔回响。
今年1月,摩拜单车创始人受邀走进中南海。这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关注。
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曾在郑州举行的2017中国绿公司年会上说,ofo带来的变革,让自行车摆脱了落后、廉价的象征,现在它是高效便捷、青春时尚的代名词。
看到邮局门口摆放的共享单车,高志刚这位老骑手也按捺不住,准备尝尝鲜。(记者 李志全)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自行车 共享 中国 凭票供应 时代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