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用文明之花扮靓美丽乡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新华社记者黄小希、萧海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中之重,作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科学论断。这些论断,饱含对农村和农民的深情,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不断推动农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进发,用美丽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为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立”“破”并举 乡风民风美起来
夏日的达蓬山草木葱郁,窖湖水波光粼粼,湖光山色中的慈溪市全国文明村——徐福村,秀丽风光与文明风尚交相辉映?!按诱饫镅芈沸凶?4公里,不仅步步是风景,更处处有‘文明’?!泵康毕蛲獾赜慰徒樯苁保迕衩堑淖院乐槎家缬谘员?。
浙江省慈溪市以南部沿山精品线为纽带,将沿线文明村串联起来,打造出一条集文明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文明建设共同体——“溪上慈风”文明示范线,在体现“景美、人美、生活美”农村新风貌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让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提升文明素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近年来,各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灵魂,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农村陋习,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培育优良家风、培育新乡贤文化。
村规民约“约”出好风气:广泛发动村民讨论修订的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伙看得见、听得懂的“土规定”“土口号”,形成百姓能明白、愿遵守的约定俗成。一条条关于勤劳致富、?;ど搅肿试础⑽ど缁嶂伟?、爱护环境卫生、抵制奢侈浪费等内容的村规民约,不仅涵养了文明乡风,也对扫除不良势力滋生蔓延的土壤发挥了积极作用。
宣传教育“育”出新农民:各地深入浅出开展思想道德宣传和科学文化教育,把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讲清楚,把提高农民群众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的实用技术说明白。在推进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的进程中,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应运而生。
创建评选“选”出美家庭:在广西,“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营造了“家家争星创星,户户认星护星”的良好氛围;在福建,上杭县客家族谱馆等一批展馆向人们展示积极向上的家庭观、文化观和社会观;在贵州,“家庭美德进万家”活动传播家和万事兴、忠厚传家久等观念,让勤俭、孝敬等美德在农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身边的榜样,最具有说服力。为充分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引领作用,各地组织群众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道德模范、乡村能人、身边好人中,评选出受到他们认可、有威望的新乡贤。
这些新乡贤,有的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有的用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福建泉州组织新乡贤开展“百侨助百村——共建美丽乡村”活动,连续5年、每年捐助5000万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蕴含爱国爱乡、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正能量的乡贤文化,润物无声、成风化人,“点燃”广大农民群众奔向好日子的内生动力。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好民风、好家风、好乡风正引领人们阔步行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征程上,真切感受着齐心向上、清风净流带来的美好生活。
“治”“建”同步 人居环境美起来
“以前,我可不敢让小孩在村里玩太久,生怕一回来就成了‘土猴’?!鄙蕉⊙艄认匮致フ蚝泶宕迕裾匝┟匪担鞘焙虻缆妨讲喽际歉骷腋骰У慕崭讯?、瓦块堆,站在路东口就望不见路西头。
2014年,山东以治理农村“脏乱差”为突破口,确定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和标准要求。胡马村全体党员带头、村民参与,动用推土机、挖掘机,花了近十天时间,把村里堆积的100余方生活垃圾、500余方建筑垃圾一扫而空。如今,村里摆上了垃圾桶,配备了保洁员。村民们笑着说,过去是“走路一身土”,如今是“走路一阵风”。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环境。近年来,各地下大力气破除农村环境痼疾,通过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规范性文件,健全生态环境监管等制度,划定生态环境“红线”,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如果说“治”解决了表面上的“脏乱差”问题,“建”则要着力解决“底子薄”问题,通过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农民群众感受“稳稳的幸?!?。
人居环境美起来,规划蓝图不可或缺。一些地方在乡村规划上因地制宜,突出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等方面的个性特点,让田园风光、农家情趣永驻乡间,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新农村。
人居环境美起来,要聚合资源提升效率。一些地方聚焦农村基建提升工作,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资源力量,迅速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人居环境美起来,项目牵引担当“龙头”。有的地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就积极争取多方面优惠政策、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努力使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在短期内大幅改观,实现“弯道超车”。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农村人居环境的提档升级,正发挥着点“绿”成“金”的“魔力”。有的基层干部不无感慨地说,以前绿水青山是工业落后、经济欠发达的“代名词”,现在的绿水青山却是一个地方的靓丽名片,是帮助人民群众编织梦想的“金山银山”。
“送”“种”结合 文化生活美起来
“唱得好不好?”“好!”
“舞台”上,艺术家们引吭高歌、激情洋溢;“舞台”下,观众们掌声雷动、聚精会神。这是中央歌剧院的歌唱家们来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在“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前的一片空地上,为当地农民群众奉献的一场“文化盛宴”,让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准的艺术表演。
“不能富了口袋、贫了脑袋”,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受群众欢迎。
五年来,各地各部门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统筹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
——“短板”补起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有的地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优先安排建设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文化设施。有的地方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在扩大覆盖面、提高使用率上全力“出实招”。一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吸引文化资源、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持续推进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为农村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创造更好条件。
——“平台”搭起来,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多样。
广泛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等活动,顺应了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热切期盼。大力培养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等举措,使得文化不仅被“送”到乡间,更被“种”进地里。
——“家底”传下来,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得到?;ず痛?。
编制相关规划对民间手工艺和古村落、古建筑等进行?;?,在传统节日组织灯会、庙会、歌会、赛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农村、“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各地积极探索途径办法,赋予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以“时代内涵”和“大众味道”,真正让农村留住乡韵、记住乡愁。
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形成全面展开、梯次推进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全国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的占比分别为28%和56%。放眼神州大地,一个个美丽乡村正让繁衍生息于此的农民群众,享有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文化生活美的幸福时光。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末全国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达到50%以上。各地正不断加强对文明村镇创建的统筹规划和制度设计,加大组织动员力度、政策支持力度、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持续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让“文明之花”在广袤农村竞相绽放。(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美丽乡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