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台北故宫办展不提明朝 台媒:“去中国”煞费苦心
5月台北故宫推出“明朝永乐皇帝瓷器”特展,为了回避“明朝”策展方在媒体上称为“东亚工艺美术的巅峰”,台湾《旺报》今日发表社评指出,台北故宫为了回避“明朝”两字煞费苦心,大中华历史被东亚一刀断,“去中国”意图一目了然。台北故宫典藏是文物南迁留存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艺术史和汉学研究的重镇,在民进党当局“去中国”意念下,台北故宫何去何从?
评论摘编如下:
大陆近年掀起博物馆热,连带捧红了文物专家、策展人,频频于公共舞台亮相。6月2日大陆故宫研究院一口气成立文物南迁研究所、钟表研究所、宫廷原状研究所、世界文明古国研究所、影视研究所等5个新研究所,同时新设金砖、简牍两个研究室,大举扩张故宫组织。故宫走红,单霁翔院长顺势也成为“网红”。
近10年大陆在文物收藏及电视鉴宝潮推波下,以文物专业人士为主导的博物馆热,热到令人难以想象。2013年故宫成立研究院,不到4年,如今下辖3间研究室、20间研究所,聘任众多考古、文物类专家,专业阵容庞大,反映了大陆文物学术的兴盛。
多年来两岸文化互通,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有许多交流,2010年紫禁城肇建590周年,北京故宫策划“重走文物南迁路”活动,与台北故宫携手合作,共同回顾这段历时15年,上百万件珍宝在炮火中穿行大半中国,竟无一件丢失,全无毁坏史诗般的历史,两岸共同研讨这段艰辛岁月,是对历史和文明的敬畏。
北京故宫近年在博物馆热潮下,将百万件藏品全部发布于网络,并运用VR、4K等技术,方便民众远距赏玩。信息流通便利带动创意发展,加上台北故宫实用文创概念的启发,北京故宫近4年研发文创产品已超过9000种。
令人感喟的是,两岸故宫合作盛况已难再现。5月台北故宫推出“明朝永乐皇帝瓷器”特展,策展方在媒体上称为“东亚工艺美术的巅峰”,为了回避“明朝”两字煞费苦心,大中华历史被东亚一刀断,“去中国”意图一目了然。
2015年故宫南院开院不久,发生成龙捐赠展品遭泼墨事件,当时官方声明:“台北故宫典藏大部分源自清宫旧藏,是中华文化精品,若展出相关文物就是统战,故宫如何运营下去?”但蔡当局上台后,故宫的态度急转直下,立即拆除成龙捐赠品,理由是“拒绝文化统战”,这与“东亚工艺美术巅峰”思路如出一辙。近年台北故宫大量馆藏东亚各国工艺品,稀释清宫旧藏,大致也有类似考虑。
西方博物馆源自早期的“珍奇屋”,文艺复兴时期策展者通常是收藏家,十分在意观展者对藏品的理解,今天世界顶级的博物馆仍延续传统,它们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导公众链接历史记忆,追溯文化基因。台北故宫典藏是文物南迁留存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艺术史和汉学研究的重镇,在民进党当局“去中国”意念下,台北故宫何去何从?为拒绝统战,台湾应在中华文化基因里失踪吗?
文化对政治经济的折射,可再以故宫为例,前几年台北故宫在文创产业标志性展会──深圳文博会开设专馆,订单如潮,商家赚得盆满钵满。2017年文博会,台北故宫却缺席,文化转折直接导致商机凋敝。
蔡英文任内文化情势的激变,背后是台湾“政治-文化-经济”链条的整体下滑,值得警觉。在这个链条上,大陆在进击,台湾在退缩。大陆不断探寻中华文化精华,对自我政治模式、发展模式大力塑造自信。
反观台湾,蔡当局秉持“对陆切割”一念,对中华文化主动失语。然而公众看到的现实是台湾艺文界纷纷到大陆发展,《琅琊榜》等陆剧攻陷台湾电视频道。
从这个视角看,台湾的未来战略“有破无立”,是故不难理解当局频频拿“东亚”、“新南向”来当作文化、经济幌子的尴尬。
自我切割就意味着战略退缩。蔡当局对亚太局势的严重错判,致使台湾陷入全方位的?;?,两岸政治急冻,经济屡失良机,外部空间空前压缩,“邦交国”仅剩20个,创历史最低纪录。小英执政已一年余,理应对台湾交出一个力挽狂澜的未来战略,站在历史的谷底,台湾已没有时间和空间来“试错”了。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台北故宫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