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高考题“一条草鱼”引争议 媒体:作者不会可以理解

高考过后,“一条草鱼”刷了屏。事出2017年高考浙江省语文卷,其中有一道现代文阅读题,讲的是一碗草鱼汤的美味。因为题目之难,有人戏称,枉费在朋友圈转发了那么多条“好运锦鲤”,没想到败给了一条草鱼。更火上浇油的,是文章原作者巩高峰现身,称“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
阅读理解题,原作者竟然“理解不了”?这种极富视觉冲击力和讽刺意味的事件,几乎每年都会成为热炒话题。作家周国平日前甚至出书,题目就是《试卷中的周国平》,表达了对阅读题出题方式的不满。巩高峰之所以一夜变“网红”,正是因为这种“反讽”。有人认为,这是高考命题不合理的典型例证:作者本人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考生怎么会知道?这样的考题,能检测出真实的语文水平吗?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厘清两个概念,“写作”和“命题”。很多时候,“写作”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状态,作家纵然会“设计”,但往往受笔下人物、事件牵引,水到渠成,如果边写边想“这段用两种修辞”“下段用一组叠词”,恐怕难入佳境;“命题”恰恰相反,对命题者来说,如何用一篇文本,最大程度地考查学生语文素养,是其终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分析、解读、升华等“化验其成分”的过程,再正常不过。
矛盾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盎廊苏摺焙汀敖馄拭廊苏摺保木潮暇共煌?,要求前者干后者的活儿,不可能没有别扭感和冲突感,更可能“当时就这么写的,没细想为什么”。其实说到底,很多作家写作时,凭借扎实功底和深厚积淀,很多时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对考生而言,必须说出个一二三来。原作者不会阅读题,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因为两者目的不同,结果自然可能会有出入。正如巩高峰表示:“小说我写完了,跟我就没关系了,谁爱怎么解读都是可以的,老师拿去出题当然也是可以的?!?/p>
分解剖析名篇佳作,进行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学语文如同学体操、武术,一开始要进行动作分解,经过反复练习才会变成本能;也如学书法、音乐,都要经过临摹、背诵、模仿的阶段,等到了一定水平,自然会厚积薄发。正如中小学生写作文时,允许想象、虚构某些场景、情节,抒写积极正面的思想感情,这不必解读为“撒谎作文”,对阅读理解题“答案”的把握也是如此。古往今来许多大师、大家,谁一开始不是从学习别人起步的呢?作为一名中学生,被老师用阅读理解题的方式“扶一程”,很有必要。等到掌握了各种技巧,具备了一定素养,自然不必寻寻觅觅“作者想表达什么”,而能自成一家之言。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妨对“原作者做不对阅读题”现象多点理解和宽容。阅读理解命题最难的一点,是文章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考题就是要提炼出共识部分,让“一千个考生心中只有一个或几个哈姆雷特”,否则就要扣分,争议的焦点就在于此。难道问题就无解了吗?不尽然。
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不可或缺,考试也必不可少,但要想达到真实检测考生语文素养的目的,题目不妨灵活一点,少点“标准答案”,允许“言之不同”,只要说得在理,就能得分。这样,无论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发散思维能力,抑或是增强考试的科学性、准确性,有百利而无一害。
当前,高考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但“宏观层面”居多,对“微观层面”的改革尚需发力,阅读理解考试改革不妨先行一步。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高考题 一条草鱼 作者不会可以理解


夏威夷火山周边已有19条裂缝 不断冒出有毒气体
阿尔及利亚诞生世界最大草莓派 长度近50米
“巨型发光人偶”亮相沈阳
巴勒斯坦“灾难日”巴多地再现冲突
世界最大无轴式摩天轮正式投用
中国医疗队获赞比亚政府“医疗合作勋章”
国家京剧院推出优秀武戏展演
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举行免费开放日活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