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见死不救”的背后未必全是冷漠
近日,来自河南驻马店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一名女子在斑马线上被撞,无人施以援手,一分钟后遭二次碾压。此事引起舆论热议,很多人愤怒地痛斥人性冷漠、世风不古。
回看短短一分多钟的视频,最令人痛心之处,无疑是倒地的女子在第一次被撞后近一分钟的时间里,还曾挣扎着抬起头,有求生的渴望,但多辆汽车和20多名行人路过,无一人伸出援手,以致她遭遇了另一辆汽车的二次碾压。这样的事情的确令人痛心,也很容易让人对世道风气义愤填膺,让人很自然地把问题归结于“人性冷漠”。
也不单是此事,当年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人们异口同声地鞭挞“人性冷漠”,一些地方出现老人摔倒无人扶事件,人们谴责的也是“人性冷漠”,“人性冷漠”似乎成了一切类似问题的通用解释和共同靶心。这样的解释和抨击在逻辑上当然很直接顺畅,但也有明显的硬伤。
比如,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故事,有见死不救的司机,也有蹲在街头给乞丐撑伞的女孩,有绕道走开的路人,也有给老人做深呼吸施救的年轻护士,仅以某一个或某一类非常态化事件就判定当今“人性冷漠”“世风败坏”,立不立得住呢?如果罔顾局部和整体、量和质的关系,仅仅看到一段令人见死不救的视频,就得出“人性冷漠”“世风败坏”的结论,那改日看到一段急公好义的善举(事实上类似的善举经常能够看到),是不是旋即就要作出“人性向善”“社会充满温情”的判断,推翻此前的结论呢?
人性的善与恶是一个复杂的伦理命题,绝不是单凭某一具体事件就能轻易定论的——尽管有的事件会令人内心震撼、心生怜悯乃至无比愤慨,有的事件会令人心头一颤、暖意融通乃至欢欣鼓舞。再者,人性的善恶也不是一成不变,它需要引导和培育。这就是我们常说,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讨论类似见死不救事件,应该洞穿“人性冷漠”的苍白表层,抵达制度改良的更深层面。
见死不救的背后未必只是冷漠,其间有没有因救人而被讹诈的担心,有没有假如在救人过程中自己安全和利益得不到保障的焦虑(冲到马路上救人存在被撞的风险),有没有因救人被家人斥责“多管闲事”的顾虑?……人皆有恻隐之心,也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人性的成色很难陡然改变,但完善制度,让好人受敬重,让善举得彰扬,让“见死不救”为人不齿,让“急公好义”没有后顾之忧,人性中的恶就会被封印,善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才是减少乃至杜绝“女子遭二次碾压无人施救”之类事件再度发生的根本途径。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见死不救 事件 冷漠 人性冷漠 背后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