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立陶宛艺术:透过风景的思考

《安塔那赛湖边的牛群》 尤斯丁纳斯·维安侬辛斯科斯 1941年 油画

《秋》 费迪南德·拉什斯卡齐克 1901年 油画
来自立陶宛国家美术馆的大量珍贵藏品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立陶宛,一个临波罗的海的美丽国度,与中国分处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距离的遥远无法阻挡这两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国度的相互吸引,此次《立陶宛艺术:透过风景的思考》展览在中国美术馆的举办就是最好的例证。自1991年正式建交以来,中立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多重维度相继展开,两国悠久而迥异的历史文化传统为相互借鉴提供了土壤,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不同文明的共处原则,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语境中,为多种文明交流与融合建构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准则。文化的交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进着,多元文化形态的和平共存态势愈发明显。在本土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中如何保持与发扬自身的文脉传统,成为当今全球学界争相讨论的命题。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此次《立陶宛艺术:透过风景的思考》展览无疑展现了更深层的现实意义。展览展示了20世纪初至今立陶宛艺术发展的历程,以“风景”为主题,呈现出立陶宛艺术的广袤语境,彰显了立陶宛艺术发展在现代性转向和不忘回归传统的双重特征。这对于我们需要坚持的文化自信,贯彻“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风景画作为西方美术的重要题材,自16世纪以来,经由艺术家的潜心创作逐步构建了西方美术史的筋骨。诸多知名的西方艺术大师将自己的才华倾注于画笔,为后人留下一幅幅不朽的风景佳作,英国有如透纳、康斯太布尔;法国有如柯罗、莫奈;俄罗斯有如希施金、利维坦。欧洲悠久的风景画传统深刻地影响了立陶宛的艺术家们,他们沿着大师们的足迹,描绘着故乡的山川、森林、大河,创造了一批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景画作。地处波罗的海海滨,东西欧文化的交汇口,立陶宛的艺术家们拥有了开阔的艺术视野。我们在展出的这批以“风景”为主题的作品中不仅能浅尝德国浪漫主义的余晖,更能体会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厚重苍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立陶宛充满民族特性的风景作品无疑向世人展现了整个欧洲艺术文脉的汇聚与交融。时至20世纪中期,社会变革与科技革命更是极大地延拓了艺术家的观念思维和创作方式,我们不难在立陶宛艺术家的风景作品中读到他们孜孜不倦的创新成果,在不止于架上的艺术样式中,摄影、影像、装置等多样化的艺术媒介扩展了立陶宛艺术在世纪之交的现代性转向面貌,并在立陶宛风景艺术创作的序列基础上,建构了其艺术文脉的多元性。
此次《立陶宛艺术:透过风景的思考》展囊括立陶宛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和影像艺术等多种媒介,集中展示了20世纪至今立陶宛艺术的最高成就。以“风景”作为线索,表现了立陶宛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创新性探索,和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凝练与继承。这批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立陶宛20世纪以来人民内心世界的变化与立陶宛本土文化的身份认同。展览中不乏20世纪初期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还包括20世纪中期的表现主义和极简主义绘画和雕塑作品,也有近几十年的新表现主义绘画和当代艺术作品。徜徉于这些经典的作品中,我们不难梳理出20世纪以来的立陶宛艺术发展脉络,从而进一步感知立陶宛艺术家们对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的深度思考,以及他们在全球化大潮中对于坚持本土艺术语言的传承与创作所做出的努力与实践。
相信这样一个展览,一定能将立陶宛艺术家们心中火热的温度,透过中国美术馆《立陶宛艺术:透过风景的思考》展的展出,传递给每一位中国公众。
(本文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立陶宛 艺术 风景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九绵高速现崖墓群 1600年前制陶业已很发达
印尼沉船事故搜救工作持续进行
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正式开工
日本大阪地震后民众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挪威试飞电动飞机推动其商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