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罗振宇:我只是个"知识的搬运工"
有人将他奉为“精神导师”,也有人说他是“网红里的知识分子”。但他说,我只是一个手艺人,一个“知识的搬运工”。
罗振宇这个名字,在网红遍地的今天,可能算不上太火。但一旦提起“罗辑思维”或“罗胖”,一些资深的公众号用户就会猛省:
原来是他!
2012年,《罗辑思维》长视频脱口秀面世。这是罗振宇“单干”后的第一档栏目。节目里的他还保留了当年从事主持时的部分特征:舌灿莲花,说古论今——以及短短的寸头。
与此同时,他的旁征博引和话题的趣味性、认知的颠覆性,又赋予了《罗辑思维》超出一般脱口秀节目的特殊魅力。渐渐地,在高等教育人群、城市中产阶级等群体中,这个栏目的名头不胫而走,甚至成为许多人的观念启蒙“课堂”。
不少青少年将他奉为“精神导师”,也有人说,罗振宇就是“网红里的知识分子”。但近几年来,罗振宇却屡次拒绝“知识分子”的标签。对他来说,“商人”是一个更易接受的头衔。商业上的成功既是自我的证明,也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方式。
“成为一个生意人,意味着对自己负责,对周边的协作关系负责,而不是空泛地跳到一个理想主义的高度,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甭拚裼钊缡撬怠?/p>
死磕or不死磕?这不是一个问题
开播五年,《罗辑思维》的片头、片尾乃至主持人的发型,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但一句口号却始终如一:“死磕自己,愉悦大众?!?/p>
用时下最流行的话来说,即追求“工匠精神”。
罗振宇这样说自然有他的理由:每天早上6:30,他都会在《罗辑思维》微信号上推送一条60秒的语音,一秒不多,一秒不少。为了这份精确,有时候要录四、五十遍,才能把一段话组织得恰到好处。
为此,他也收获了网友的爱称——“每天坚持60秒的胖子”。
事实上,“死磕”是罗振宇的一贯作风。创办《罗辑思维》之前,他曾在《第一财经》做主持,每期节目结束语,就是他的3分钟个人脱口秀。罗振宇从不用提示器,因此容易出错,有时候,3分钟的东西恨不得录上一个小时。
大伙儿都不耐烦了,说:“老罗你用一下提示器能怎样?眼睛对着镜头,观众又看不出来。”
他的回答是:“观众可能不知道你看着提示器,但是你的表情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不一样?!?/p>
这种“死磕”精神,在罗振宇创业之后成为他们的公司文化,也成为他向观众推行的一种价值观。
“做让人尊重的事,从来都要极其苛待自己?!彼?“所谓的工匠精神,我理解就是公开自虐?!?/p>
《罗辑思维》推出的手办玩偶“死磕侠”,被许多追捧这一价值观的观众买回去放在桌面案头
然而,作为一个创业者的罗振宇,又从来“不死磕”——他不会在公司决策上“一根筋”,而是善于抛弃存量,随时准备着“断、舍、离”,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果断与灵活。
他曾极力宣扬人才的“U盘化生存”,自由灵活,即插即用,但后来他自己却做了“主机”;他曾提出社群商业的概念,不久后宣布会员停招;他尝试过流量思维和内容电商,但现在,公司的主要精力都集中于以产品思维打造的“得到”APP。
有人嘲笑他自己“打脸”,罗振宇丝毫不以为意。以“创业者”身份自傲的他,欣赏的并不是料事如神般的“伟大”和“正确”,而恰恰是对自己的不断“修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拉马克式”的进化——
用进废退,自我改良。
时至今日,《罗辑思维》仍在“得到”APP上持续更新,但口号却从曾经自信张扬的“有种·有趣·有料”,变为如今谦虚低调的“和你一起终身学习”。
身为手艺人的“死磕”,与身为商人的“不死磕”,正以一种看似矛盾的方式,在罗振宇身上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面对知识,既不匍匐也不下跪
时至今日,罗振宇很少会向公众提及他的最高学历是“博士”这件事。2004年,他在工作多年之后,曾回到母校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说,这是当时他能想到改变处境的唯一方法。
在前40多年的人生中,“改变处境”似乎一直是困扰这罗振宇的头等大事。为此,他不断迁徙,左冲右突,甚至在创办《罗辑思维》以后也没消停。
罗振宇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安徽芜湖,父母都是普通职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只是一个“三线城市”出生的小孩。和许多70后、80后的人一样,他最大的愿望,是通过学习知识“匍匐前进”,找到出口,离开出生的这座城市。
这让他在此后对待知识的态度上,始终强调着“实用”的一维。
“对我们这代人来讲,学知识的初衷很多时候只是为‘稻粱谋’?!甭拚裼钐钩?自己也不例外。
人生第一件大事,便是考上大学,改变命运。1990年,他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走出家乡赴武汉求学。1994年,本来未能考试达标的他,因专业成绩优异被北京广播学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从武汉到北京,他推开了人生的第一扇大门,也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硕士毕业后的他先是进入北师大教书,拿着每个月600块的工资,“吃食堂都吃不饱”。于是他开始在央视兼职,到后来两头无法兼顾,甚至辞掉了教职一心做电视。
在央视工作,可以算是他推开的又一扇大门。在那之前,他很少站在“家国天下”的角度看问题,而在《对话》栏目的三年,于他就像是“又上了一次大学”。一旦新的维度和视野被打开,他对新知的野心和兴趣,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人物工作室”采访中,罗振宇对我们谈起读书的经历
采访中,他谈起自己的读书故事,谈大学的时候为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着迷,谈刚工作时花血本买来大部头的《世界文明史》,饶有兴味。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功利”的,面对知识既不匍匐也不下跪。和传统知识分子的虔诚相比,他的“功利”显得有些“冷酷”。
“知识从来都是实用的。”他举出了孔子著春秋,修王官之学的例子,“其实我们做的事和古人区别不大,都是根据时代的标准和功利进行知识的阐发。”
由此推之,相比读书,直接“读人”似乎更有效率。于是他想尽办法,延揽和接触各界的知识精英,从央视时期的请专家“开策划会”,到如今创办“得到”APP招贤纳士,除了做生意,最大目的就是为自己的认知“升维”。
在这种高效的“速成法”背后,折射的也是他内心最迫切的愿望:提升自己,证明自己。
2016年,罗辑思维公司推出“得到”APP,提供各类付费知识产品,延揽各路行业精英登台授课。
“人的进步需要一根进度条”
和这个时代的许多成功人士一样,罗振宇也爱用自己的奋斗故事为个人理念背书。他常讲的一个故事,就是自己是如何实现“财务自由”的。
“我的人生转折点是在2003年,我买了第二套房以后。当时我的想法是,自己一个月怎么也有两三千块钱租金了,我饿不死了?!甭拚裼钏?。
“饿不死”,对罗振宇来说很重要。这既是“财务自由”的标志,也意味着他开始结束“匍匐前进”的爬行状态,能腾出手脚来一展身手了。
在央视的时候,他就看到了媒体的人格化趋势,希望从幕后走到台前;离开央视以后,他凭借“手艺”串场走穴,终于在《第一财经》得到了当主持人的机会,又跟制片人软磨硬泡,将节目结束语改成了他的1分钟个人脱口秀,又一点一点地延长到3分钟……
由此观之,在年近不惑的人生节点上,罗振宇以“罗辑思维”踏出创业这一步,完全是顺理成章。
而随着“罗辑思维”这个大IP的诞生,罗振宇才算是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015年12月31日,罗振宇在北京水立方举办长达4小时的跨年演讲,并发愿要讲20年,引起轰动
“人的进步是需要一根进度条的,而创业是一根最好的进度条,你能非常清晰地通过一些数字来判断进步与否。”对罗振宇而言,创业已经不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证明自己有多“?!钡囊怀 坝蜗贰?。
在他眼中,通过商业可以“练内力”,换句话说,就是能够使自我世界与他人世界愈加契合。
“比如说,你觉得世界上最好看的东西是煤炭,没问题,这是你的偏好。你想告诉别人煤炭比钻石更合适做成戒指,尤其两者的原子结构都是碳,没有什么区别,也行。但你要拿它来做生意挣钱,这就没法了。这件事本身不涉及对错,如果只停留在偏好阶段,存一屋子碳,慢慢赏玩,没准还玩出一个艺术家?!彼倭硕偎?
“但商业不行——我们必须考虑到对他人的想法的认知,考虑到与外在世界的契合?!?/p>
由是观之,罗振宇所理解的成功,自然不是传统精英式的遗世独立,更谈不上士大夫式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反之,他对清高与孤傲的姿态是嗤之以鼻的。
“为什么佛祖说法,鸟兽都会来听?当一个人的人格越来越大,能够理解更多的人,就是一种进步?!蔽酥っ髯约旱牟?他化用了佛教的典故。
财富和用户数量的增长,与世界上多数人的共振,也许更能让他感到一种被认同和接受的“存在感”。
而创业之于罗振宇,就成了最直观、也最有成就感的游戏。
永远抗拒被装进别人的“套子”里
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古希腊曾涌现过一个著名的思想者群体,他们以收费授徒为业,在各种公共集会上发表演说,回答各种问题,也向青年人传授辩论的艺术。在当时,这些思想前卫、口才出众且学识渊博的人,被人们称为“智者”。
时过境迁,被互联网驱动的当代社会,再次迎来了这样一个类似的行业风口:知识经济。而罗振宇和他的“罗辑思维”、“得到”,无疑正站在知识经济的潮头。
只是,相比于当下新兴产业的炙手可热,当年智者的境遇就是天壤之别了。由于群体的驳杂、相对主义的观念以及对传统思维的颠覆,“智者派”成为苏格拉底以降的正统哲学攻击的标靶。
柏拉图甚至不无讥讽地说,智者就是一群“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
巧合的是,这种“知识服务商”正是罗振宇一直以来理直气壮的自况。
显然,罗振宇绝不会认同柏拉图的指责。他骄傲于“知识服务商”的身份,也希望能让更多有知识的人投身于这一行业。
“罗辑思维”公司一角
重农轻商的古老时代诚然已经过去,但他仍遭遇了与智者类似的困境——比如,他的颠覆性,他的不拘一格,他的相对主义,以及由此受到的质疑和指摘。
“我不是老师,不是文艺青年,我是手艺人,有自己的专业,我的专业叫‘知识转述’?!狈穸ǖ粜矶啾昵┑穆拚裼?最终选择了“手艺人”这个身份。
尽管这更像是一种遁词,在将观念性的内容技术化的同时,巧妙地避开了许多可能飞在空中的“子弹”。
即便如此,小心翼翼的罗振宇仍难完全避开舆论的訾议。数年来持之以恒的言说,既留下他雄辩的轨迹,也持续贻人以把柄。网络上争议最大的,就是他不断涌现的“自我修正”和“自相矛盾”:
当面对理想主义,他愿意说自己是保守的;当面对保守主义,他会说自己是新潮的;当面对潮头的汹涌,他只说用心做手艺;当面对手艺的严谨,他自谦为“知识搬运工”。
罗振宇的境遇,大概正应了那句“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俗语。而他的应对方式,则是——拒绝“戴帽子”。他灵活地闪转腾挪,左右闪躲,永远抗拒被装进别人的“套子”里去。
2016年的一期“罗辑思维”公众号中,罗振宇还特地推送了媒体人王烁的一篇文章,名为《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文中列举了罗素、凯恩斯、美国宪法等例,以此证明前后矛盾的普遍性和正当性。
对此,他的评价则是一句大白话:哎,这话说的是真好啊——在惺惺相惜之外,难看出自我投射的弦外之音。
也许,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理解他的“自相矛盾”:内在的矛盾越是彰显,成长的活力就越是澎湃。就像他对知识的看法一样——没有绝对的对错,唯有不断的去伪存真。相比于无伤大雅的“鱼鲁亥豕之误”,求知的冲动才是荦荦大端。
“对知识传播者而言,也许比对错更重要的是,站在知识的门口,发出由衷的赞叹?!?/p>
在罗振宇看来,这声“赞叹”的力量,远比“正确”要大得多。
人物工作室的话:
采访结束,刚进电梯,几个青年好奇地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向我打听“有没有见到罗胖”,“里面是什么样子”。他们从南方的某个城市来北京出差,拖着行李箱,专程寻访到这里。出了楼门,还在外面合了一张影——虽然那墙上并没有任何“罗辑思维”的标记。
他们自称粉丝。
虽然,在罗振宇的团队里,绝不允许任何人用“粉丝”这样的字眼。他们只说“用户”。在罗振宇看来,这些人是他服务的对象,而不应是他的崇拜者。
然而,无论他愿意或者不愿意,偶像的光环就在那里。
在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里,他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逻辑思维 知识 网红 罗振宇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