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40年的高考记忆:如果不是高考,他“可能还在搬砖”
一根改变了中国的“指挥棒”
从1978年开始,江西省南昌市蓼洲街社区的甘福保老人,都会在高考结束后,到江西省高招办买试卷。这个坚持了近40年的习惯,是甘福保向高考致敬的独特方式——1978年,30岁的他,被高考改变了命运。
历史发生时,往往波澜不惊。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听取了査全性等专家的建议后,邓小平当场拍板,从这一年开始恢复统一高考。尽管那时,自上而下谁也没准备好。
高考闸门重新开启后,人才如洪水般涌出。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多达570万,而那时的中国,甚至连这么多人的试卷纸张从哪来,都需费一番思量。但从这一年开始,人才上升的渠道,重新回归到知识改变命运上来。
一切正如1978年河南文科状元、作家刘震云所言,如果不是高考,他可能还在搬砖。
我曾采访过清华无线电系1978级一个班的大部分人,他们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和全国上下。既有硅谷精英,也有政府官员,既有国家实验室负责人,也有已开始颐养天年的退休人员。说起高考往事,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感慨,命运从那一个点开始改变。每个人都对那个突然出现的机遇心存感激。
伴随着高考恢复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也被一把推开。那真是对人才如饥似渴的年代,这群以极低录取比例进入大学的精英,被举国上下视为“天之骄子”。改革发展的事业有无数缺口需要填补,每个人只要怀揣真才实学,就一定能找到施展的天地。
高考这根“指挥棒”的用处,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它让全国上下的小学、初中、高中生安心学习知识,十年寒窗,瞄准高考一役。它为中国大学选拔了最为合适的年轻人,等他们在高校完成深造,便可投身改革发展的大潮之中。
时光流转,40年间高考本身在不断变化。从计分方式到考试时间,从考试科目变化到自主命题增加,高考的变化本身,折射着中国社会教育理念的发展变迁。让人欣喜的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日趋完善,大学数量增加,高考录取的残酷程度在逐年降低。这与其过去的精英选拔并不冲突,中国需要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高考的本质不是挡住谁,而是想为高校找到最合适的学生。
每年夏季,高考都牵动着全民的心。高考房、高考蛋糕、状元粥……形形色色的方式,体现着家长和考生们对它的重视。而大部分身处其外的人,也会在高考当天,津津有味地讨论各省的语文作文,甚至还有人会“技痒”,亲自上手写一写。
中国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越来越能以平常心看待高考。它不再是独木桥。如今的学生,甚至可以选择用高考成绩申请一些海外大学;高考本身,也在考虑改变过去“一锤定音”的形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素质;自主招生等也丰富了高考的形式。
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在为高考不断提出新的命题。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如何最大程度上保障城乡、东西部等的教育公平?作为一根依然强有力的“指挥棒”,高考需要直面这些问题,需要给出最为均衡的答案。
一晃40年过去,最早参加高考那批人,有相当一部分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中国何其幸运,这40年间大部分经历过高考的人才,要么正在岗位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要么正在校园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准备。
而高考,还将继续以它独有的方式,为中国加油。(刘少华)
肖复兴:和学生一起进考场
如今已是一位著名作家的肖复兴,在1978年的春夏时分,正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
短短数月之中,这个高三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参加了两次高考,先后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招生考试和全国普通高考,更为重要的是,时年31岁的他,当时正处于中央戏剧学院招生年龄的上限,如果考不上,他可能将永远被拒之门外。
“我知道机会不可能像夏日树上开的花朵一样,开完一朵接着还会有下一朵?!痹谛じ葱说难壑校呖嫉耐吕?,却像旷世一样久远。
在这之前,肖复兴与高考,已经两度失之交臂了。
第一次是1966年春天,中央戏剧学院的两位老师来到他所在的中学,请学校推荐适合他们学院的学生去参加考试。学校推荐了肖复兴?!拔壹搅苏饬轿焕鲜?,在他们的指引下,我第一次走进那藏在棉花胡同里的紫藤萝掩映的校园。接到录取通知书就要入学了,‘文化大革命’降临了,一个跟头,我来到了北大荒。”
第二次是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当时一切都太匆忙了,等肖复兴知道消息的时候,早已错失时机。
好在1978年,他抓住了机会,想在最后的机会再次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谁想到教育局通知,此次报考大学,凡在校教师只能报考师范院校。这无疑是当头一棒!我已经报名并准备复习考中央戏剧学院了,况且这是我第二次考这所学院。我一再申明这个理由,并下定决心先考再说?!?/p>
为了保险起见,肖复兴在随后的夏天,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又参加了一次普通高考,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拔蚁氩还茉跹铱隙芸忌弦凰??!蔽?,已经31岁的肖复兴,开始突击自己最薄弱的数学,从中学教研组借来中学期间的数学课本复习,“我考的还不错,数学这科只错了最后一道几何题,扣了25分,其他一题没错,最终考了个全区第一。”
最后,学校同意肖复兴去中央戏剧学院报到,并让他带着工资入学。“那时我们这所中学的老校长是西南联大毕业的一位教育家,他只要求我报到之前和年轻的老师搞一次座谈,我到现在还记得他握着我的手,望着我的那慈爱的目光?!?/p>
高考时,肖复兴写作考试的题目是《重逢》,“像是有着命定的成分似的,我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后没几天,分别与十二年前曾经到我们中学招生的那两位老师重逢?!?/p>
重逢的代价,是青春?!拔业母呖迹暇钩倭耸?。对于今年马上就要步入考场的同学们,我希望你们珍惜,把握好机会,争取考出好成绩,不负青春!”肖复兴说。(叶晓楠采访整理)
萧园:三代人的大学梦
萧园是笔名,原名为萧爱华,现为中国卫生计生年鉴执行主编。萧园清晰记得,1981年7月7日,安徽省宣城市旌德一中的一间教室里,还在守孝期而蓄着长发的他双手合于胸前,默默祈祷高考顺利,以不负父母在天之灵。
二十多天后,邻居从乡里给他带来口信,让他听广播通知。在晚间播报的一大串过线考生的名单的最后,他激动地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受益者、幸运者。”萧园表示。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是关键的转折点往往只有几步。
当年的复习迎考紧张而艰苦。饮食上也没有什么“高考小灶”,只是咸菜当家?!坝幸还拮永苯方?,太辣了,竟吃了四十天,三餐都靠它?!毕衷诨叵肫鸬蹦曷焓桥莸摹安易础?,萧园还是忍俊不禁。
紧张的复习时间、艰苦的复习条件,对于萧园来说并不算什么,“最让我痛心的,是考前三个月,母亲溘然长逝了。”
母亲去世前,最后的遗言是“不要告诉萧园,别影响了他高考复习”。
萧园的外祖父卢光楼曾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1923年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北伐战争,1927年在南昌起义时牺牲。母亲卢前瑛曾在合肥女子中学求学,抗战爆发被迫辍学。萧园的两个哥哥,因为父亲“成分”(“工商业兼地主”)不好,小学毕业了就回乡务农?;蛐碚侨丝部赖那笱Ь?,卢前瑛对小儿子的上学机会分外珍惜。
萧园最终没有让亲人失望,他以安徽省文科第五、徽州地区第一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1981年的高考,全国报考人数259万,录取28万,录取率为11%。而安徽省的录取率还不到3%。
从北大毕业之后,萧园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担任编辑。之后又当起“史官”,负责编辑国家卫计委所属的中国计生年鉴(现为中国卫生计生年鉴)。
多年以后,回想起那个蝉鸣阵阵的夏日,萧园印象最深的还是“紧张”——“那是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啊”。(华 熠采访整理)
许冬生:高考并不意味着一切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许冬生的家乡在浙江省温州市。1995年,她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大考”——高考。1995年,全国尚未开始扩招,因此当时考大学的录取比例要比现在低,考生压力也就不言而喻。很多人只要有高考的机会,就会拼尽全力。
为了备战高考,许冬生身边不少同学常常凌晨5点就起床读书。天未亮,教室里就已经陆陆续续有同学进来读书。直到第一堂课铃声响起前,教室外的走廊上、大树下,全是学生读书的声音。为了争分夺秒多做几道题,很多人常常在晚上10点宿舍熄灯后,拿出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等到11点查房结束,大家又钻出被窝,点灯继续夜读,常常学到次日凌晨的一两点。
1994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从此,渐渐地,学生要自己掏钱读书,国家对大多数人也不再分配工作。即便如此,高考热度依然不减。
但社会上对高考的态度也在变得多元化起来。上世纪90年代是温州制造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大量的个体户由此发家致富。许冬生说,“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论调叫做‘读书无用论’,说什么‘做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等,但是,整体上而言,大家对于高考还是很重视的,正是有了高考,许多人才有机会继续深造,体验不一样的生活?!?/p>
那么,没有参加高考与高考落榜的同学最后怎么样了?
许冬生说:“很多高中成绩平平,高考也考得不是很理想的同学,现在也非常出色。好几个同学现在自己办企业、做经营,在自己的领域已经小有名气?;褂幸恍└呖悸浒窈笱≡窀炊?,再去学习、再去考研的也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职业。所以,我觉得高考虽然神圣,但并不意味着一切?!保ㄅ寺岵煞谜恚?/p>
邵洋:找到生活新起点
邵洋,目前是中建三局某超高层项目专业负责人,曾参加过两次高考,还参与了国庆60周年阅兵式。今年是他来到北京的第九年,也是他步入社会的第五年。
回想起他的高考,邵洋的神情略显复杂。
2007年夏,邵洋刚刚结束高考,纵使他生活的小城市异常闷热,也无法阻挡他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却将梦打碎,邵洋仅以5分之差,与理想院校擦肩而过。
邵洋不甘心去读二本学校,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坚持了3年的梦想,经反复思量,他选择了复读,这意味着他要重回高中,再奋战一年。
“那时候,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像第一次总复习时那么‘兵荒马乱’了?!鄙垩笏怠?/p>
2008年,吉林省高考录取政策发生了变化,实行考后填报志愿。新政策的实行,稳定了邵洋高考前那颗不安的心,他心无杂念,全力备考,最终考了639分,比之前提高了40分。
和家人、老师几番商量后,邵洋郑重地在第一志愿里填上了最初的梦想——北京交通大学。一个月以后,他如愿收到了北京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高考前,我在一个小城市生活,每天两点一线,生活圈子小,接触的人也比较少?!鄙垩笏?,“高考后,我一人来北京读书,这是生活的新起点。2009年,我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代表团中的一员,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式。当我所在的交通运输方阵齐步走过天安门时,那股心头涌上激动之情,难以名状?!?/p>
目前,忙碌的工作令邵洋倍感充实,他所在项目顺利开工,一座座建筑平地而起,这些都记录了他的点滴成长与责任担当。邵洋感慨道:“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节点组成。高考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节点。它带我走向外面的世界,把我推上更宽广的舞台。而我也带着梦想拾阶而上?!保解煞谜恚?/p>
刘家玮:高考是奋斗的见证
在刘家玮看来,北京大学是个无比崇高的地方。初中时因一分之差未能进入本省最好的高中,最终选择回本地读书,考上最高学府成为他暗自要争的一口气。
刘家玮读高中时自主招生刚刚起步,虽然新颖,也有准备周期长、辗转多地考试等问题。“我当时在学校总是排第二三名,看到自主招生的机会,就义无反顾地准备了?!笨孔抛约旱谋缚冀谧啵跫溢庠诨竦米灾髡猩臃值耐?,调动了自身状态,成绩开始提升。虽然高考时在最擅长的数学和语文上发挥不佳,但依靠新概念作文竞赛一等奖的加分,刘家玮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进入大学后,刘家玮作为志愿者,已连续4年参与北大吉林省招生组工作,提供报考咨询,协商志愿调剂,这些经历使刘家玮成为一批批考生“命运的见证者”,也不断唤醒他的高考记忆。
“高考就像一个大型游戏,有着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反馈机制。大家遵循单一的逻辑,拼命在筛选机制中提高被选中的几率。那时我经常读康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就是为了确定简单生活的意义。”刘家玮说。
大学期间,刘家玮继续文学创作,担任文学社社长;学习成绩优秀,顺利保送研究生;参与学生工作,担任中文系研究生会主席。“学术、学工、社团、实习,所有这些事情我都做过,但很难有全力以赴的感觉?!绷跫溢夥此?,“高考为高中生活带来唯一的‘正确’,可以为之心无旁骛。而到了大学,生活中布满了‘未选择的路’,如何规划成了问题。”
“我要感谢高考,感谢当时不遗余力地付出?!倍粤跫溢饫此担约菏歉呖嫉男以硕?,高考是他人生前20年奋斗的见证,也是今后生活的背景和起点。(张 帅采访整理)
编辑:梁霄
关键词:高考 记忆 搬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