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摄影师在天安门广场拍照38年 留存上千张照片无人领

高源留存的游客未领取的照片。

高源留存的游客未领取的照片。

高源留存的游客未领取的照片。

高源留存的游客未领取的照片。

高源留存的游客未领取的照片。

上世纪90年代游客的合影,如今已寻到“主人”。
从17岁到55岁,高源在天安门广场,为游客拍了38年照片,共计近70万张。按6寸照片的长度计算,这意味着能绕天安门广场近40圈。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从板正着装到破洞牛仔,从1个月寄达到1分钟可取……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天安门和背后的时代变化。
对高源来说,最遗憾的,是上千张游客的天安门留念照,由于地址写错无法寄到、着急跟旅行团走来不及取照等原因,至今无人领取。
他一直在找寻这些照片的主人,也通过微博等方式“寻人”。
“也许游客一辈子只来过一次天安门,对他们来说,照片意义很大?!备咴此?,希望能找到他们,归还照片,做个交代。而无人认领的照片,自己会一直留着。
动摇&坚持
每天都在天安门拍照
新京报:怎么到天安门当摄影师的?
高源:我年轻时淘气,家人不放心去当兵。1979年,我随母亲所在单位分配工作,到天安门当摄影师。
新京报:工作之前对摄影有了解吗?
高源:渊源深厚。小时候条件不错,我们那个家属院有两台相机,小孩都能拿着玩,大人教我们拍照和洗照片。
新京报:工作情况如何?
高源:一开始觉得自己有优势,一学就会,不太当回事。工作几年后,也私下想换工作,看了看武警、清洁工等,不如我们轻松自在,动摇的念头很快就打住了。
新京报:觉得这是铁饭碗?
高源:照相这一行曾是朝阳产业,一般人玩不起,羡慕的多,最重要的是待遇好。工作第一年,我每月工资70元,快赶上父亲了。上世纪90年代左右,月收入上千,上两天休两天,再也找不到这么好待遇的了,舍不得走(笑)。现在是出于喜爱和责任。
新京报:有想过会干这么久吗?
高源:没想过,这是顺其自然的事。晃晃悠悠38年,经过公私合营、私有化、股份制改革等变动,照相馆人员陆续走了,现在老师傅就剩下我一个,我打算干到退休。
新京报:形成“职业惯性了”吧?
高源:养成习惯了,一天不来就不自在,每天我都在天安门拍照,拍周围的人,拍武警,拍风景。这是对这个城市和这份职业的感情,我觉得自己不仅是摄影师,更是记录者,有责任记录天安门和这里反映出的时代变化。
变迁&不变
1个月取照到1分钟
新京报:38年来共拍过多少照片?
高源:估计近七十万张,没具体统计。
新京报:38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高源:相机的变革。从最初用的海鸥牌120相机,只能拍黑白照,到黑白、彩色都能照,再到成片快价格贵的保利莱相机,最后数码相机时代到来。家里一百多台相机,报废的、淘汰的、收藏的、坏了修好的,见证了变革的每个阶段。
新京报:来照相的人有什么变化?
高源: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都穿黑白灰和绿色的衣服,很板正。后来有了喇叭裤、裙子等,表情也没那么严肃了。如今,花花绿绿穿啥的都有,尤其是年纪越大的女士,越穿得艳丽。对了,现在小姑娘都穿破洞裤,有点意思。
新京报:取照时间也缩短了吧?
高源:刚工作时,来拍照的能排两百米的队,就是因为照相需先登记地址,凭票照相。为节约时间和成本,有专人装着胶卷送到长春洗照片,半个月后送回北京,再寄出,承诺一个月内寄到。
上世纪90年代后,取照就变成2小时。2005年,数码相机广泛使用,半小时就能洗出来,现在是1分钟。
新京报:还有其他的变化吗?
高源:升国旗的旗杆、武警的制服、环卫的工作车、新添置的围栏、还有地铁和地下通道等,变化太多了。
新京报:哪些是没有改变的?
高源:人们对天安门的情感还是一如既往的深厚。拍照时,你能感受到他们眼里的庄重,常有人和我说,这一刻是神圣的。
过客&记忆
一对老夫妇照相16次
新京报:拍照的游客大多是什么人?
高源:60%以上是老年人,他们对天安门有特殊的情感,是那个时代的记忆,有的人来看升旗,哭得稀里哗啦,无论如何都要和天安门合影。
新京报:有哪些记忆深刻的游客或故事可以分享?
高源:去年国庆节,下着小雨,一个河南老兵,让我给他拍照。那天刚好是他的生日,70多岁了,第一次来天安门,买的站票,从县里赶来。他拿出一套很整齐的军装,穿在身上,特别有年代感,我当时也被感动了。
还有一个盲人流浪汉,第一次来是冬天,穿着军大衣,有些破旧,双手推着自行车,驮着被褥等行李。他照相时用白布把日期贴在衣服右上角。给钱时,全是一角一角的硬币和皱巴巴的纸币。今年又来了,我没要钱。
此外就是一些老夫妇。有一对来我这里照相16次,每次都在同一地点照,他们说留个纪念,年年都来。还有一对来自云南的夫妇,为纪念结婚50年,手捧老式结婚证在天安门前照相。
新京报:你有什么感触?
高源:为他们记录这一瞬间是我的荣幸。我遇到几十个常年来留影的老年人,次数多了大家加上微信,都成了朋友,每次来照相都找我,很开心。以后他们再来,即使我退休了,也乐意再跑一趟,免费为他们照相。
遗失&找寻
无人认领的会一直留着
新京报:为何会留存游客没取的照片?
高源:以前我们有规矩,定期没人取的照片都会粉碎,因为涉及个人隐私,我们也没有地方保存照片。但毕竟是自己拍的,心有不舍。后来公司改革,允许我们处理这些照片,我就留意保存下来。
新京报:共留了多少张照片?
高源:家里堆了上千张,无人认领的我会一直留着。现在设备高级,我觉得不错的照片都会存在硬盘和电脑里,不管是工作中还是闲暇时随手拍的,都存3份。
新京报:没领取的原因是什么?
高源:好多人照了相,着急跟旅游团走,两个小时也等不了?;褂械娜ス使嬉蝗Γ鄣貌恍?,懒得回来了,很多因素。现在速度快,不至于了。
新京报:为何想要找到他们?
高源:我怕万一游客觉得这是个念想,也许他们一辈子只来过一次天安门,毕竟这些照片是一段记忆。万一有人找回来,也是个交代。
新京报:以什么方式找寻?
高源:没有刻意去找,就让女儿发了微博,最近一些媒体拍了视频,也传达了我的意愿,足够了。因为不知道别人姓名,联系方式也没了,需要本人联系我,我才能帮着找到。其实我更乐意再给他照一张,大概是一种仪式感。
新京报:有人来找你要回照片吗?
高源:去年9月,一个河南农民通过微博找到我。他说自己18岁时和父亲在天安门前合过影,但一直没收到照片。我根据描述查了下,给他发了几张,其中一张还真是他的。这照片是上世纪90年代的,我也不记得怎么留下来的,只觉得太巧了。
另外还有十余人咨询过,但都没有下文。时间太长,人的模样也有变化,那些游客也不可能记得是谁拍的,难度较大。
新京报记者 赵蕾 王飞
本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秦云
关键词:摄影师 天安门广场拍照 天安门广场拍照38年


美再次发射“二手”猎鹰火箭 将10颗卫星送入轨道
中国邮政发行《中央美术学院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京城赏花正当时
英国剑桥举行葬礼告别霍金
马西西接任博茨瓦纳总统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通过多项成果文件
多伦多举行复活节游行
中国“最北”湿地迎来今年首批候鸟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