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产业渐兴·百姓变富·生态更美
云贵高原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新华社贵阳5月19日电题:产业渐兴·百姓变富·生态更美——云贵高原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刘茁卉、杨洪涛
五月的云贵高原,天高云淡,绿潮涌动。无论是乌蒙山区腹地,还是滇黔桂石漠化边区,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贵州经济增速前10位的县区中贫困县占据9席。一条条万紫千红的产业带、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村寨、一张张贫困群众的笑脸,让人看到了脱贫的信心和希望。
筑牢基础 以产业扶贫为“发动机”
沙淤村,平均海拔2081米,曾是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一个典型的“一穷二白”贫困村。
以前,村道泥泞坑洼,房屋破烂简陋,村庄脏乱,还严重缺水。沙淤村村民吕桂菊说,4年前通组路还是泥砂路,因为没啥水利设施,经常遭遇旱灾。
沙淤村驻村第一书记冯英说,2013年以来,在各级部门支持下,沙淤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全村660多户房屋进行改造。同时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理念,发展种植元宝枫、茶叶、中药材、花卉等8000多亩,并建起2个规?;吵?、1个茶叶加工厂。
曾经让人望而却步的荒芜之地逐渐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花园。据统计,沙淤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2600元增加到2016年的11440元,全村整体绿化率提升至80%以上。
如今,沙淤村已从昔日“一瓢水半斤沙,满脚都是黄泥巴,说个媳妇儿难进家”的贫困村,变成“电进家、水入户,出门就是柏油路”的小康村。
脱贫攻坚路千条,产业扶贫是核心。按照规划,贵州今年将实施2万个以上的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已谋划8382个,已落地实施4328个,覆盖贫困户57.6万户。
激活资源 “三变”改革释放活力
“沙淤村的蝶变,除了上级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三变’改革释放出的生命力。”冯英说,所谓“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在“三变”改革的发源地——六盘水市盘州普古乡娘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内都是郁郁葱葱,已变成靠山吃山、发展高效特色山地农业的典范。
2012年,“三变”带头人、娘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带领村民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户出资多少,合作社无息借资多少”的入股模式,发动465户村民筹集2000万元入股。
“现在园区的农民有三份收入?!碧照担皇窃诤献魃绱蚬?,平均每月工资在1500元至4000元;二是流转给合作社的土地租金,平均每亩每年500元钱;三是入股的农民按股返利,可以参与分红。
据统计,2012年以来园区已累计带动8个村1117户3962人脱贫,其中核心区舍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4000元提高到去年的1.46万元。
今年以来,“三变”改革做法在贵州全省推广,正促使各种资源、资产、人力资本要素向贫困群体倾斜,促进资产收益扶贫成果最大化。
目前,仅在六盘水市,通过“三变”改革,已有13.97万户农户成为股东,40.16万贫困人口受益。
精准有效 大扶贫战略行动实施
近年来,贵州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定精准有效地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持续不断“啃硬骨头”、攻坚拔寨,一场接一场的扶贫攻势效果正逐步显现。
今年春节后,贵州在全省组织发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据统计,仅在两个“无会期”各级领导深入基层蹲点调研1万余次,29万名干部对贫困户展开了大回访。
在贵州省第三次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大会上,贵州再次发出动员令,将围绕“责任担当”“路径方法”“干部作风”“精神状态”“群众获得感”等方面展开新一轮脱贫攻坚攻势。
按照部署,贵州要求各市州、各县区、各乡镇、各村寨在比中学、在比中提升、在比中赶超。如今,贵州这片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土地正悄然发生着蜕变,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秦云
关键词:云贵高原 脱贫攻坚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