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留不住观众的博物馆是不合格的
嘉宾 陆建松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
徐 坚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采访 范 昕 本报记者
“国际博物馆日”提出至今,整整40年了。这些年,博物馆在世界各地经历的变化仅仅在于数量日益增加、建筑日渐更新着城市天际线吗? 未来,博物馆该往哪里走? 面对观众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真的准备好了吗?
记者:40年前,“国际博物馆日”提出之际,国际博物馆界处于什么状况?
徐坚:就国际范围而言,20世纪60至70年代是博物馆的低潮和迷惘期。博物馆失去了方向,自我定位上也产生了困惑,但同时,这也是博物馆寻找突破口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内的一批经典式博物馆的问世,宣告了博物馆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它们以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作为主要追求对象。不过,到了20世纪60至70年代,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面临困境———因为观众的渐渐丧失,博物馆变得门可罗雀。观众去哪里了? 为什么他们对博物馆不再感兴趣? 博物馆期待着一些变化。
陆建松: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将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记者:40年来,全球的博物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它们共同面临的挑战又是什么?
陆建松:这些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可谓驶入“快车道”,仅我国博物馆数量就以每年300多座的速度增长。日益多起来的博物馆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设施,城市社会发展的象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于传承城市文明,建设城市精神家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美誉度,传播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博物馆均发挥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正因如此,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建有大量博物馆。根据数据,伦敦约有博物馆300座之多,其中市区有博物馆263座;巴黎有博物馆将近400座,其中市区有173座博物馆;纽约市大大小小博物馆接近500座;小小的华盛顿特区有博物馆75座;东京约有博物馆500座。这些博物馆涵盖了多样化的类型,除了历史类、艺术类、自然类和科技类博物馆外,几乎各个细分领域的博物馆都有。
然而,博物馆值得人们关注的变化或许更在于观念方面———如何提供教育活动,为观众服务。博物馆固然具有对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研究和阐释的功能,但归根结底,现代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是教育———为观众提供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知识文化产品和服务。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都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将“教育”置于博物馆公共服务角色的中心。
博物馆应该尽最大努力成为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大学堂,扩大每个公众积极、有益参观博物馆的机会。如今评价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仅要看其收藏的丰富和精优程度,更要看它在鼓励观众参与和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这也可以理解成如今全球的博物馆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
徐坚: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并非馆藏和馆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一个线性发展过程。为了赢回观众,博物馆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直到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全球博物馆迎来第二个黄金时代。它们正经历着根本的转型,从自上而下、单向度博物馆转型为注重表达和阐释的多元多向度博物馆。
记者:40年来,观众和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有没有发生变化? 博物馆还可以如何黏住观众,提升“用户体验”?
陆建松:观众与博物馆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观众,同博物馆藏品一样,是构成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他们既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博物馆应该像爱护珍贵文物一样爱护和对待观众。如果不考虑观众,或者没有观众来参观博物馆,那么,可以说这家博物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或者至少是一个不合格的博物馆。
一座好的博物馆,必定是一座受观众欢迎的博物馆。如何让自己成为受观众欢迎的博物馆,关键在于增强观众的参观体验。
其中,展览可谓博物馆黏住观众的第一环。一个好的展览必须让观众看得懂,有意思可看,并留下印象和记忆。这对博物馆的展览陈列提出了要求,比如较高的艺术感染力、引人入胜的感观效果以及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等。提升博物馆常设展览的展示水平还不够,想要保持博物馆的生气和活力,吸引观众反复前来,博物馆需要多办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或充分挖掘馆藏,或开展馆际展览交流,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需求。
与展览并重的则是教育。前面说过,现代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是教育。围绕或配合展览、收藏和研究等,一系列延伸教育和拓展服务都将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作用发挥的最大化,如示范表演、探索活动、专题讲座、视听欣赏、动手做、研习活动、知识竞赛、知性旅游、学术讨论会、出版刊物、咨询服务等。并且,这些教育活动需要细分观众,如学术观众、家庭观众、成人观众、社区观众等,开展分众化教育。
徐坚:博物馆需要为观众所用?!懊夥咽贝蔽┪锕葑呦隆吧裉场保牍壑诮涣?、对话提供了一个契机。未来,博物馆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打破隔离,让观众进入到博物馆内部,开启展厅库房化的尝试? 博物馆馆藏是不是可以尝试将分类、排列、展陈、阐释的一部分主动权交给观众?
编辑:杨岚
关键词:博物馆 观众 教育 留不住观众的博物馆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