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文艺批评要着力维护“灵魂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这个重要论述,切中了当前文艺界存在的一些弊病。这些弊病不仅在创作上有所体现,而且在文艺批评领域也是常见的。当前,建构有温度见深度、有活力接地气的文艺批评,切实凸显文艺批评对创作的促进和引领,可以从“三个不”来立足思考。
一名“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就是要坚持职业操守,进行文艺批评时从实事求是的立场出发,针对具体文本进行辨析评估,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时下一些创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博取批评家一赞,常常不惜重金召开各种名头的研讨会,向批评家奉上不菲的“评审费”或“劳务费”。表面上看来这是创作者答谢批评者的好意,而批评家因付出劳动而领取薪酬也属合理,但由此渐渐滋生出一种“你好,他好,我好,大家都好”之类约定俗成的“关系哲学”,批评家变成了“表扬家”或“口水先生”,文艺批评堕落为一种话语权力与人情世故的交易,本来严肃的审读会或研讨会就变成了小批大表扬的“友情点赞”场。更有少数人甚至连作品都没有认真阅读,就天花乱坠一味捧赞,任何一件三流四流甚或不入流的作品,都被吹成什么“开山之作”“扛鼎之作”“重要收获”。吹捧者理直气壮,被捧者欢天喜地。这种基于利益的礼尚往来,使文艺批评斯文扫地,从本质上损害了文艺批评的严肃性和独立性,矮化甚至恶化了文艺批评的环境和生态。因此,要杜绝这种只说好话不敢指辨不足的吹捧式批评,文艺批评家就应当“不为一时之利动摇”,在“红包批评”面前说“不”,自觉维护文艺批评的职业操守和规范,真正担当起文艺批评臧否合度、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责任与使命。
一名“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的文艺批评工作者,进行文艺批评时就要自觉抵制和拒绝生拉硬扯、自说自话、文不对题、为理论而理论的过度阐释。当下批评界不少对具体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的评论文章,喜欢搬用一些西方理论术语,凌空蹈虚不接地气,东拉西扯洋洋洒洒,寥寥千字就引用十几个中外注释,初看起来很深度很拉风很唬人,但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其实在理论大词之下空泛无物,或者说根本不及物,甚至连语言表述都文法不通,怎么看怎么别扭。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大词根本就与解读对象无关,或者说围绕这些大词所展开的论证,根本不是紧扣文本内容有的放矢,而是属于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被框进来进行演绎的泛泛套话。在这种拼凑文章、多出成果、早日成名的急躁心态引导下,文艺批评界的整体气氛越来越浮躁,一小部分所谓专家学者逐渐沦落为平庸的知解之徒,把学问当成了图名图利的工具,知行脱节、缺乏亲证,理论运用越来越高深艰涩,文句构造越来越佶屈聱牙,字里行间既没有活泼生气,也没有“优美艺术之发现”。长此以往,批评者明敏的审美感受力和可贵的艺术个性会消失殆尽,文艺批评将最终沦为生搬硬套假大空式的理论演绎,成为一种由大词术语堆砌而成的高难文体,远离文本,远离艺术,远离时代,远离人民大众。因此,要杜绝这种现象,文艺批评家就应当“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坚守中国传统文化重在成就德性的核心精神,立足于本土的文学经验,充分开掘东西方理论资源并将其充分内化,修养自己的情怀与胸襟,积累真气浩然的学识,提升审美体验的悟性,畅通文化生命的血脉,建构有根基、有灵性、有活力的文艺批评学,做复兴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批评美学的先行者。
一名“不当市场的奴隶”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就是要坚守纯正的艺术立场,磨砺清醒、犀利、及物、高效的批评锋芒,拒绝瞻前顾后、左右逢源,杜绝以市场为导向的跟风从俗行为,真正发挥好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的引领之功能。当今的一些批评家正在逐渐丧失优良的审美能力、深刻的怀疑精神和无畏的直言品格,已经习惯了“跑江湖”,众声喧哗着财富的骄奢、权势的淫威和名气的泡沫,为迎合市场低俗不堪的东西摇旗呐喊、挥毫泼墨、倚马万言的情况屡见不鲜,致使文艺批评筋骨缺钙精神失重。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批评行为看似名利双收,甚至可谓登龙有术,但其实不过是在贩卖自己的职业良心,换取市场的蝇头小利而已,鲁迅先生就曾将这种批评贬斥为“商的帮忙”。市场和大众需要什么,文艺创作者就创造什么——这多少还可以理解;但市场和大众需要什么,批评家就鼓吹什么,这显然不应是批评家之所为。优秀的文艺批评家应积极参与国民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建设,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的正能量,理直气壮地贬斥一切华靡和鄙俗的伪作品、伪文本,警醒人们有效地抵制心灵污染,力促人性朝向文明高尚的境界不断提升。
文艺批评工作者要真正做到“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还必须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历史虚无主义以静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碎片化的观点看待历史,公然否认历史的发展性、全面性、规律性和普遍联系性,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考察历史,不去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而是从既定观念出发去随意裁剪历史,不惜歪曲历史真相,乐于纠缠一些纷繁复杂的偶然性枝节,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持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诋毁甚至否定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嘲弄甚至践踏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独立的历史。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近年来在一些艺术制作精良,而思想水平低下、思想追求混乱、价值观谬误的文艺作品(尤其是一些甚嚣尘上的穿越闹剧和抗日神剧)中时有表现,虽然其场面调度和画面质感都达到了艺术的较高水准,但这种“戏说历史”歪曲了历史的真相,颠覆了历史评判的价值尺度,改写和误导了广大受众对宏大历史的正确记忆和感知。这类作品的毒害不仅使每个受众耳濡目染,更在整个民族国家的集体记忆中潜滋暗长,危害极大。因此,面对这类作品,文艺批评工作者还应该“做市场的清道夫”,帮助大众和市场认清其危害,着力维护大众文化市场的规则性和民族国家主体的“灵魂健康”。要坚持从历史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把对历史现象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与历史规律性的廓清统一起来,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真正做到将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还给人民。
面对当前新形势,文艺批评工作如何古今贯通、中西融合,文艺批评家如何建构有温度见深度、有活力接地气的文艺批评,任重而道远。“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触动了当下文艺批评创作的弊病,也为如何改进批评工作提出了中肯建议,值得每一个以文艺批评为志业的人三思而后行之。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文艺批评 历史 批评家 市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