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马建堂: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马建堂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重要论述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应增强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融汇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书写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发展成果共享的多彩篇章。
发掘沿线国家文明的时代价值,充实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内涵
古代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运河”,它将灿烂辉煌的几大文明联结起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积累了弥足珍贵的文明财富。努力发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的时代价值,使其在交流互鉴中发扬光大,是对古丝路精神的传承,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能使“一带一路”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价值共通。各种文明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其思想、价值、行为的“同”远大于“异”,正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比如,各种文明皆有真善美的追求,都有诗歌、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中国是盛产诗人的国度,波斯也有享誉世界的文坛四柱,印度有迦梨陀娑、泰戈尔,阿拉伯有努瓦斯、穆太奈比,欧洲有荷马、莎士比亚,美洲有聂鲁达、惠特曼等著名诗人。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同”与“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的精神基石。
把握文明互补性,促进文明成果共享。人类今天享有的文明果实,是各种文明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借鉴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的重大发明和发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尊重文明发展的互补性,自信而又谦和、自尊而又宽容,展示开放包容的胸襟和气度,以尊重赢得尊敬,促进文明成果共享。
遵循文明发展规律,促进不同文明共同繁荣。历史昭示我们,人类的不同文明形态是相互影响、相通相融的??蒲Т肀就廖拿饔胪饫次拿鞯墓叵?应遵循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夜郎自大,也不顾影自怜;善于从世界看本国、从本国看世界,增强文明自信与自觉。当前,经济全球化曲折前行,不同文明携手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耙淮宦贰背樘岢拿鞯慕涣骰ゼ?以民心相通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彰显中华文明的内涵和特色,为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价值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曾长期领先世界,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我们在世界文明中站稳脚跟、昂首挺胸的根基所在。彰显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对于我们今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四海一家,天下文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广阔的世界视野,追求天下太平、天下大同,是典型的天下文明。这与西方国家缺乏世界视野的“个人—民族国家—国际社会”的思维明显不同。中华民族的天下观是开放、包容的,提倡创造开放、兼容、平等的天下,保持富有弹性的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多元治理体制,实现“一个世界,不同文明”“一种文明,不同制度”“一种制度,不同模式”以及“一个国家,不同文化”,构建契合时需、平等共进的天下文明。
礼尚往来,先义后利。孟子把“以德服人”称为“王道”,将“以力服人”称为“霸道”。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素重礼尚往来、先义后利,讲究“礼让”,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利益。无论是古代对外交往的薄来厚往,还是当代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都体现了以义为先的原则。从历史上看,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从人类的现状和未来看,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乃至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守正持中,和合共生。中道是中国人长期尊奉的伦理准则与道德理想。它注重持中、适度、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用缓和、和谐、适度的方法,达到消融矛盾、稳定社会的目的。中道还讲经权,讲究“中正与权变”,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中华文明认为,待人接物如果态度偏激,就会导致物极必反。所以中道反极端,要求把握好“度”。由“中”致“和”,是中道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守正持中,自然会走向和合,达到和平、和谐。在“致中和”中达到均衡与和谐,就会实现天地有序、万物繁荣、人际和谐。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对国际安全问题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都体现了适中、致和的思路。
深化人文合作的学术理论研究,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价值观,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价值观念,深化人文合作的学术理论研究,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天下一家。中国既有独特的天下观,又有独特的家国一体观,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客观地看,“家”重亲情、重包容、重责任、重秩序、重整体。天下一家理念,是通向信任、安全、和平的大道。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钡苯袷澜?天下就是全球,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地球是全人类的地球。强调天下一家,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前提与思想基础。
和而不同。习近平同志指出:“几千年来,和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刻进了中国人民的基因里。”“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中华文明倡导“和合”,但同时尊重差异和不同,主张将“和”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历史上,中国不迷信武力,对外持“怀柔”政策,极少出现掠夺土地、财富、人口的征伐。汉朝派张骞去西域联通、唐朝派玄奘去印度“取经”、明朝派郑和出使西洋,都是为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进中华民族同世界其他民族的人文交流。连接世界与中国的古代丝绸之路,更是一条如丝绸般光滑的和平之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新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与邻为善”“和谐世界”“不搞文明冲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等外交方针,弘扬了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价值理念,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坚持和而不同,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重要理念。
义重于利。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中华文明深明“义利之辩”,总体上强调义利一体、义是利之和,但又区别对待不同的行为主体。如孟子对梁惠王讲“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在义利关系上对治国者与对老百姓的要求不一样:治国者宜行仁义,而不必关注为自己谋利;对一般人而言,可以“义利并举”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过度言利,崇尚消费、享乐和拜金主义,放纵物质欲望,就会面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的局面。对于国与国之间关系而言,也是如此。将中华文明的义利观注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国家层面,强调以义为先、义利兼顾;在企业层面,强调以义取利、义利并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贸易互通,也有利于人文交流。
平等共治?!安换脊讯疾痪?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中华文明重视的传统价值?!耙淮宦贰苯ㄉ柰怀銎降裙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试验田和新样板。“一带一路”建设强调“自主、自愿、自觉、自律”与“互助、互利、互谅、互让”,以增强合作动力、减少建设阻力。自主、自愿,体现了对沿线各国的主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各国根据自身需要决定如何参与;自觉、自律,体现为尽力提供公共产品,为共同利益规范自身行为?!盎ブ⒒ダ?、互谅、互让”则突出了东方文明的平等互助智慧。这些都可以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理念。
顾全大局。习近平同志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中国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中华文明重视整体利益,在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时,注重小我服从大我、以整体利益和大局为重,因而产生了“民齐者强”“人心齐,泰山移”“计利当计天下利”等思想。周恩来同志说,中国外事哲学主要来自于文化传统,如“不要将己见强加于人”“决不开第一枪”“来而不往,非礼也”“退避三舍”“首先不使用核武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中国儒学重视“忠恕之道”,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助人即是助己。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各国都需要以大局为重,奉全球命运之公,共同打造更多全球公共产品,帮助落后国家发展,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明交流 文化自信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